文化與政策如同兩岸關係


作者:張輯米
作者網站:乾掉的漢堡

總統大選已經過去,如今準總統馬英九也正拜會許多人,準備吸納意見。
每次選舉,吸引人的文化政見總是可以獲得藝文界的青睞,同時也提昇競選團隊的氣質。但是,文化這個東西還真是奇妙,它總是讓人說得多,卻做的少。特別是當「文化」二字落入公部門之後,竟是完全呈現封閉的景況。若把文化政策和文化民意比擬成兩岸其實一點也不為過。

文化政策如鎖國

文化官員們好像很怕一旦給藝文人士或團體太多好處,地位就會動搖似的,極盡可能地把所有溝通的管道阻絕,同時也把民意阻絕到十萬八千里。
可笑的是,民間設立許多監督溝通機制,如:XXXX聯盟、XXXX委員會等,裡面的長官竟然也是與被監督的單位輪替。這是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球員兼裁判。憤怒的聲音被白手套摀住並不是無聲,而是心中被壓抑地更為巨大!

封閉固執的文化官員

然 而,我們藝文補助評選長官都是一群不看藝文表演的官兒,這件事在民間早就不是新聞了。其實藝術創作者也不期望他們繁忙的時間裡面能去看純藝術的表演,但悲 哀的是,他們連商業的表演也不看。只能從電視新聞知道有哪些有名的團體,他們發生了什麼事。所以當文化長官能提到表演藝術,也只能提到「雲門舞集」、「優 劇場」、「表演工作坊」。這裡要注意的是,「優劇場」已經在2004年對外正式更名為「優人神鼓」好幾年了,當然,這幾年又因政府分類過於死板,導致補助 難以申請,又改成「優表演藝術劇團」。您說這長官們就單憑4年前甚至更久的記憶,來想像我們未來的文化政策怎麼運行?那真可說是天馬行空了。

藝術是高不可攀且”看不懂”

” 看不懂”這三個字真是舉國大小都可以對藝術作品說出口,屢聽不爽,而且是極度不負責的說法。試想,當一個作家寫一篇洋洋灑灑的文章,而讀者”看不懂” 時,這背後有的是什麼?讀者無法從僅有的文化教育裡面得知寫者的想法,而且認為寫者應該使用更為簡單的方式,並斷絕一切溝通管道,不願思考這想法與他有著 什麼樣的關係。可能是大家太忙了,沒時間去靜下來聽別人說的話,還是賺錢拼觀光拼經濟比較重要。繁體字太難,沒有人會寫,所以不要用了!這不就是簡體字產 生的原因?無怪乎文化預算是一塊三毛。

諷刺的是,高水平生活的國家人民來到台灣,不是去那些”觀光景點”,反而是到誠品看書、看小劇場等,參與這些並沒有受到台灣文化政策青睞的小雜毛。

文化也需要三通

人才通
這裡的”通”不只是溝通的通,還包含了要有文化思想能開竅的”通”,有能力的人才能夠”通”行於政策間,一個制定政策、執行政策的官員,腦袋若不能”通”,又如何有溝通決策的能力?好的人才無法延攬,僅只能在民間為國家乾憂心,眼睜睜看著政客玩弄國家體制與人民血汗。

民意通
若 一個政府單位無法傾聽人民的聲音,再好的政策也只是閉門造車。特別是能傾聽第一線受到該政策所影響的工作者,他們切身感受到想像中完美的政策裡面有什麼致 命的瑕疵,這是一個整天在辦公室裡的官員永遠不會知道的。其下對上的管道一定要通行無礙,絕不能因政治利益因素成了一個摸頭的單位。

政策通
我 們的文化政策有著太多本質上的問題,一個六歲的孩子有沒有可能有一天會對媽媽說:「我想去美術館看裝置藝術」。或是「我想去實驗劇場看前衛表演藝術」?而 聽到孩子這些話的媽媽不會說「那有什麼好看的?都看不懂」。在這樣的畫面裡面,背後有多少文化政策在輔助,絕不是僅僅的補助、輔導金能辦到的!

除了這三通,文化藝術還需要第四通,國際通
有 什麼東西是完全無國界的?不正是藝術?它最能跨越藩籬,化解仇恨。但我們只能花大錢請國際藝術家來台,卻認為自己的文化藝術無法提昇到國際視野,這個殖民 心態已經根植多年,但從來也無一個政府官員能夠跳脫,使得優秀且有國際觀的創作新血不斷外流,血淋淋的例子已經太多太血腥。眼前,我們的藝術人才無法被自 己國家重視,進而將作品輸出。對岸也有著十三億的文化人口,廣大的藝文市場,也極需要台灣觀點的刺激。但,無論是日本、韓國、法國或是對岸,還是需要一個 通暢的國際觀才行。

最後,我真的贊同龍應台所寫的”最後”。
每次我接國際朋友的機,總是覺得很糗。
沒錯,可不可以徹底翻新桃園機場第一航廈?同時可不可以也增加第二航廈的車輛等候區,你知道當許多國外朋友問我「為什麼警察都要趕這些接機的車輛呢?」時,我只能說
「這是新蓋的航廈,當初設計的時候,沒有想到有人會開車來接機」

哈!

參考網站:

苦勞網龍應台「台灣未來,一塊三毛? 四大問就教於總統候選人」
老貓學出版詹宏志 「如何販賣台北」

一個最後一代香港文化人的告白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