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度的古典臨場感,文大戲劇系《捕鼠器》


作者:上川森
站台:非‧推理小說研究社

作品名稱:《捕鼠器》(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第三十四屆年度公演)
場次:2008/05/10 PM 7:30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光復廳

寫感想前,才發現這是我第一次看經典原劇本演出的作品。  

雖然真的沒看過多少齣現場的戲劇演出,不過之前看過的還真的都是原創劇本或是經典劇碼的改編,首次看完全依照原經典劇本演出的作品,這還真是頭一遭。發現這件事,是在上半場演員有些拗口的台詞和換場與動作的時間點發現的,當然,還有那些道具的擺設位置,以及…,真要說演出地點選得好,完全的符合劇本中年代所透露出來的感覺。

看這樣一齣中規中矩的戲劇還真有些不習慣,悄悄的開始回想閱讀劇本中所看到的一切(可惜它現在不在手上)。有時候影像的呈現總是會讓本來的文字讀者會有種具體化或幻滅的狀況,無論怎麼說,開場前的道具佈景挑選確實的吸引住我的目光。

有點生硬的台詞、看得出來投注全心全力的演出,讓人回想起大學時代參與劇團或社團公演的情景(笑)。尤其是在發現演員因為緊張而微微顫抖的手、說不清或說錯而又從來一次的台詞,用著小眾的配樂作為進場時的背景音樂…,這些小小的點,都忍不住讓人愉快的掩嘴輕笑。少了一種苛求十全十美的眼光,這齣戲觀賞起來讓人感覺輕鬆,並因為對於劇本有一定的熟悉度,讓思緒一度往後設的方向的思考。

喜歡演員的衣裝設計、喜歡舞台三面都有觀眾席、喜歡燈光溫暖和驟冷的氣氛、喜歡博約爾太太那聽起來傳統又有些討人厭的口音、喜歡凱斯維爾新女性的氣息、喜歡帕拉維奇尼油條油條笑聲惹人厭的感覺、喜歡羅斯頓夫妻親暱的無話可說的浪漫。可惜兇手現身的橋段,轉換的有點太過快速,在摸不著情況的狀態下,了結了一個案件,把結局帶向回歸日常的尾聲。劇情展演的節奏有些太快了,那小段線索的情緒沒彰顯的清楚,可惜得很快就落幕。(回頭看之前讀劇本的感想,可是相當期待劇場中演員的神情呀!)
  
劇本中,對於兇手到底是誰這點,是人人有嫌疑。那份嫌疑感覺對不僅止於著墨比較多的角色上,而應該是均等的,這感覺沒有演出來讓人有些惋惜。不過,被殺者與發現者的那段,相當有魄力,驚悚感很夠;不過中場休息廣播來的太快,情緒一下子被打斷,場內似乎有不少人如我,因這件事發笑。
  
雖然喜歡推理,但關於謀殺的劇碼卻看得少。多數的理由在於兇殺的展演過於殘酷而讓我無法接受,不過如《捕鼠器》這般不見血的小品推理劇場,倒是挺讓人喜歡的。適度的驚嚇、恰到好處的驚異、結局的意外,希望以後還有機會觀賞這類劇本的演出哩。

雜記:沒想到下午那一場出席的友人那麼多,弄得好像我有點不合群似的(汗)。當初是怕有事會耽擱,因而選擇晚上的場次,雖然後來來得及,不過票也買下去了…。但發現原來跟下午場的演員群不一樣,是說能看到相異的地方也是挺有意思的。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