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想劇場 – 《哥本哈根》

文:snow / 採訪報導
 
主辦單位:劇樂部劇團
演出時間:6/13 – 6/15日19:30
演出地點:竹圍工作室12柱廠房
演出資訊:怎麼去
購票資訊:兩廳院售票

 ……

“…如果當我們都已閉上了眼,甚至當鬼魂都已不在的時候,我們所愛的世界會留下什麼?變成了廢墟、遭到了侮辱,我們所愛的世界還留下什麼?”
~ 《Copenhagen》Michael Frayn

自從三、四年前在青創會的讀劇中,從黎煥雄的手中拿到這個節錄的劇本片段,導演俊凱就萌生了做這齣戲的念頭;即便礙於劇中低限的場景與需要長時間消化的晦澀台詞,這個念頭直至去年才付諸執行,但劇末的這段話仍不時纏繞於他心中:爲什麼是三個鬼魂?又為什麼選擇了他們三個重述了那段二戰的歷史?

無獨有偶,在2008年年初,台大與動見體劇團合作完成《哥本哈根》的首演之後,狂想劇場也將於這個禮拜於台北竹圍工作室挑戰這部東尼獎鉅作,這個製作既沒有什麼當紅炸子雞的卡司,也沒有台灣第一學府的豐沛資源與經費,有的只是幾個熱血又經驗豐富的劇場青年,試圖透過製作這齣戲的過程,與觀眾一起重新尋找看待歷史的角度。

「我們這個時代很大的一個問題是,總是期望一個終極而速成的詮釋。」導演如是說。然而,不論是劇作家Michael Frayn,亦或是這部戲的導演與演員,都不存在著這樣的妄想,關於歷史、記憶、失去甚而劇中人所面對的巨大的道德困境,都將迷失在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中。

當我看著導演和演員在狹小的排練場,爭論著一個走位的可能性時,我也同時想到海森堡所言:要精確地測出一個電子的位置與動量、能量與時間,在理論上(或在實驗事實中)是不可能的。而也許這整部戲,正是在尋求不可能中的可能。

走之前俊凱跟我說了一個故事:前東德一個城市的民眾,堅持要保留一座高達4尺的列寧銅像,事件引發了全國的激烈討論。一部分人認為應該將殖民者的銅像拆除,而更多的前東德人認為,不能將德國的一頁歷史撕毀。兩年來,地區政府經過無數辯論,終於在2007年決定,暫緩推倒列寧銅像。不過,銅像將加置一“牌匾”,除了介紹列寧母親一家與當地的密切關係,還將列出列寧執政期間一些不得人心的事例。

這個故事對於台灣人來說自然並不陌生,同樣的爭辯在這裡一樣天天上演著。只是,關於那些歷史所遺留給我們的,以及我們又應該如何尋找更多看待歷史的可能,我相信劇場永遠可以做的比那一個牌匾更多,只要你願意走入。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