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激增,才是藝文消費力變弱的主因

作者:zen
站台:zen,敦南新生活

今日見新聞報導指出,由知名韓劇大長今改編的舞台劇,由於預售票房過差,因而宣布無限延期。另外,報導還指出,獅子王到目前為止的銷售狀況也不甚理想,僅賣出九分之一。報導中更明言,票房差是因為景氣不好,消費者緊縮荷包的關係。

的確,近兩年來,台灣景氣狀況不佳,民生必需品又不斷上漲,人民荷包大幅縮水。然而,這並不能說,舉凡商品滯銷,全都是景氣不好。若這樣的論述成立,則生產者或代理商全都不需檢討自己的經營面問題,只要把銷售狀況不佳的責任推給消費者就好。

例如前陣子來台演出,造成空前轟動的盲人歌手波伽利,甚至讓高鐵加開全字由席班車,好舒解到台中欣賞演唱會的民眾。另外,世界三大男高音之首帕華洛帝的告別演唱會,選在台中舉辦,更是吸引了來自全亞洲的觀眾,其盛況可謂一票難求。還有,最近在歷史博物館展出的米勒,每天也吸引大批熱愛藝文活動的民眾上門,如果我將這些藝文消費活動剪在一起,是否可以說,台灣的藝文消費力旺盛?

當然不行!

因為,無論是爆滿或者銷售狀況不佳,都只是個別個案的情況。我認為,景氣的確影響人民消費意願,但是,影響台灣藝文消費的關鍵因素,恐怕不在景氣(因為,藝文消費人口可能多偏中上階級與學生,是較不受景氣影響的族群),而在於競爭日趨激烈(本土藝文團體不斷冒出,代理商更大量引僅藝文表演團體來台演出),但市場並沒有快速成長,造成某些藝文活動雖然品質好,但未必能夠有好票房。

讓我們想像一下,二十年前的台北,根本不可能請國際級交響樂團來台演出,也不太可能邀到國際級畫作來台展出,偶爾有國際級藝文表演來台,連去哪裡展出與表演都成問題。然而,今天的台灣,每天都有來自全球各地的頂尖藝文團體與展覽,在各地的文化中心、博物館、演奏廳、戲劇院、小巨蛋、體育場表演。且不只是高雅藝術,通俗流行藝文活動更是不計其數(想想看,近年增加的老歌手現場懷舊演唱會有多少?)。

每天有如此多的藝文活動爭相爭取消費者,好處是選擇變多,缺點則是市場分眾,票房被稀釋,甚至造成某些代理商看好,但市場卻不買單的情況出現,好比說大長今舞台劇的滯銷。雖然,電視劇大長今曾經在台引起熱潮,但是,先不說電視劇免費而歌舞劇必須收費,吸引的族群壓根不同,就說韓國人近年來不斷對外發表,中醫、孔子全都是韓國人的,也造成不少負面衝擊(更何況,大長今講的就是漢醫),還有國人普遍不了解韓國的風俗民情,文化折扣的衝擊更大。

由於近年來藝文活動的數量激增,就算消費者的消費意願、能力不變,光是增加的活動,實際上也會稀釋消費者的購買數量。最直接的衝擊就是,超大型藝文活動的推廣,將遠比過去困難。像獅子王,此次在台總演出的總銷售席次竟高達18萬,等於是一個嘉義市的人口,換算成台灣總人口,所佔比例高達0.7%。就算好萊塢電影一年能在台灣賣超過20萬觀影人次的,恐怕也不多,流行文化的消費尚且如此,更何況是舞台劇。再者,這麼超大型的表演,就算台灣沒有不景氣,光是獅子王表演期間全台同步推出的各式藝文活動,不知凡幾,這些藝文活動也全都需要觀眾支持,搶奪沒有大幅增長的客源的結果,就是人人吃不飽。

台灣的藝文活動,若不能進行總量管控(這有實際上的運作困難,畢竟每個藝文團體、代理商都想推自己的活動),就必須積極開拓客源。例如,將大陸港澳(甚至日韓)的藝文消費者全都納入宣傳之中,好比之前帕華洛帝的告別演出,吸引了來自全亞洲的觀眾,就是最好的例子。若不能吸引東亞中產階級來台消費藝文活動,光要靠台灣的中產階級支撐這不斷膨脹的藝文市場,恐怕有實質上的困難;光是抱怨台灣市場景氣不好,更是錯判問題成因,未來,恐怕只會出現更多像大長今或獅子王般叫好不叫座藝文活動。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