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陵三十」之我見1

文:周力德
部落格:
信使的部落格

近來常見「蘭陵三十」的相關報導與文章,說蘭陵如何為當年的台灣劇場注入戲劇創作的活力,如何令人耳目一新,而今年,正是蘭陵的第三十年。

我沒趕上1980前後蘭陵最為活躍的年代,只能從一些文字的記錄去追想那段歷史。歷史告訴我,蘭陵如何在保守中實驗,如何在傳統中創新,那一群有理想的創作青年如何勇敢;但是歷史也告訴我,蘭陵在1990年以後已經沒有戲劇作品的公演記錄。

有一家牛肉麵店,開張的時候生意非常好,上門的顧客都說,從來沒有吃過這麼Q的麵條,這麼滑嫩的牛肉,這麼香醇的湯頭,想必老闆一定有他的獨門配方,於是,老饕們開始口耳相傳,上門的客人也愈來愈多,使得麵店的招牌愈來愈亮。但是幾年以後,可能是大環境不佳也可能是食客的興致不再,上門的客人開始減少,過了一陣子,現狀依舊沒有起色,又過了幾年,老闆面對如此局面只好宣布「暫停營業」,去研發新的食材與配方,只是沒想到這麼一歇,不只是暫停,而是將近二十年的時間。

如果只是暫停,那麼二十年未免太久;如果二十年不算久,那只能說大家對於「暫停」的認知不一,對於「二十年」的感受不同。

忽然,2009的某一天,這家老店把那些已經四散在外而各自創業的伙計找回來,開了個記者會,但在記者會上,這些人拼命在回憶當年的老麵多Q,牛肉多滑嫩,湯頭多香醇,絕口不提「暫停歇業」以後所研發的新麵條何在、食材何在、配方何在,反而不斷強調走到第三十年的老招牌沒有重新掛上的問題,因為,招牌從來沒有拆下來過。

請問,一塊30年從未拆下但同時大門卻也關了20年的招牌,這樣大張旗鼓地紀念他們的第30個年頭,意義何在?畢竟,這30年當中,開張的時間只佔1/3,其餘的時間在「暫停歇業」,伙計們在分家,在逃家,在離家,在各自追逐,在自我放逐,如今時間一到湊在一起,去回味那老遠的1/3風光,還會有足以自豪、足以誇口的滋味嗎?

20年空窗期壓倒10年創作期的蘭陵人,能像吃麵那樣輕而易舉地20+10=30,臉不紅氣不喘地慶祝「蘭陵三十」嗎?看到他們一張貼一張的笑臉,不知道他們究竟是在笑,還是在自我解嘲、自我調侃、自我挖苦,來給社會解悶。

但願,蘭陵將來在慶祝他們30+10=40的時候,能仔細想一想,這樣的「慶祝秀」或者「紀念秀」是否值得繼續作下去。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