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揚》觀後


文:

劇名:劇團感傷動作派《陳清揚》
演出:清照茉莉王世緯
地點:華山創意文化園區中二館‧果酒禮堂
時間:2010.1.19 19:30

看完這齣戲,一個我從前想過的問題又浮上來:一齣好看的戲,一定是好戲嗎?一齣好戲,一定好看嗎?

《陳清揚》這齣戲,老實說我並不覺得好看。但我不會說它不好。因著這個矛盾的感覺,讓我在回家的路上一直想:究竟為什麼我覺得它不好看,但也不會對別人說,那戲不好。

與其說不好看,應該說「我對它沒感覺」。嗯,「沒感覺」這個說法可能比較貼近。這樣就比較容易打比喻了;以文章來說的話,通篇讀下來我覺得它有其精神,也不算無聊,但是主題我就是進不去;然後是形式,形式讓我覺得有點累,雖然大概知道它不想以單線直敘的寫法,而是企圖以多面向來說一個東西,但是,當戲進行了三分之二之後,我覺得自己有點不太能集中注意力了。

這麼說,是因為我不喜歡多面向的敘述方式嗎?我覺得也不是。現在回想,「我是陳清揚,我是一隻破鞋」,「究竟陳清揚為什麼成為一隻破鞋?」這樣的訊息從開始到結束,反覆的出現,從一點點,到越來越多,越來越清楚,而陳清揚的角色也在戲的過程中轉換──女醫師、女知青、女人,每一個角色她都又多透露了一些訊息。聽起來好像很有趣,可是實際在觀看的過程中我覺得累,後來分析,我猜可能是因為那個故事我並不熟悉,背景不熟悉,文字表達的方式我也必須很努力用力的聽;再加上台詞很多,有點像一口氣讀了一篇很長、分段很少的文章(段落應該也沒那麼少,但因為分段不明顯所以覺得少),段落中句點也少,加上替陳清揚這個角色所設定的北京腔調……這樣想起來,我突然有一種沒辦法好好呼吸的感覺,難怪會覺得累了。

其實王世緯頂會演的。身為觀眾的我都覺得累了,何況是獨撐全場的演員呢?我對王世緯的印象是個會演的演員,可是觀看《陳清揚》時有一種奇異的現象,有部份感覺上觀眾應該要笑的橋段,或者王世緯走下台,預期與觀眾互動,但是全場靜默,在台下的我忍不住緊張起來。

「如果我是演員,觀眾該笑的時候卻沒有笑,我一定演不下去。」看完戲後,我聽到一對朋友的對話,其中一個這麼說。

回來說「累」。我不確定這種疲累感是不是戲所要傳達給觀眾的。假如是,那麼它成功了,如果不是的話……

但是,戲在大約三分之二的地方,有兩個讓我醒過來:一個陳清揚以一個大舌頭小學生在演講的方式述說、另一個是仿外傭口音說話。我想我醒過來的原因是,這兩種方式與先前三分之二的聲音截然不同,另一個是,這兩段敘說都比較完整。先前的敘說是片段的,有點像篇拼貼,觀眾必須透過許許多多的碎片,才能猜到究竟在陳清揚身上發生了什麼事(如果沒有先看節目單或查資料的話)。

寫到這兒我才想到:我覺得有點進不去還有個原因──我在看戲之前並沒有對這齣戲有基本的了解。我唯一擁有的詞彙只有四個:陳清揚、破鞋、女醫生、文革,除此之外我一無所知。看戲之前我就打定,我想在不準備的情況下看戲,也打算看完之後不再閱讀任何相關資料與評論,我想知道在這樣的狀況下,我究竟能不能「了解」、「看懂」這齣戲。

有朋友說,如果了解編劇劉亮延的背景、了解演員王世緯的背景,可能會比較了解與接近陳清揚這齣戲想說的東西。因為我既不了解劉亮延也不了解王世緯,無法對這樣的說法下定論。只是,我個人是還蠻想當個單純進場看戲的觀眾,看看戲究竟跟我說了什麼。

不過,陳清揚這個角色確實頂耐人尋味,看完後,我還蠻想找《黃金年代》來讀的。還有,最後我還是把節目單上的文章一篇一篇一字一字讀過了。

關於《陳清揚》的內容,可以讀這篇:
http://www.mjkc.tw/2010/01/blog-post_21.html

幾個好奇的地方:

1.全場陳清揚共有兩套服裝。看過這場戲的人,對服裝有什麼想法嗎?
2.那個一直走來走去的外國人是怎麼回事?

8 Comments
  1. 聽說一個登記在台北市 一個登記在台北縣…為何這麼做 我就不知了…國內某超級大團 XX工作坊 聽說也是…好像是跟稅有關…(純屬聽說…不負責任)

  2. 聽說他們其實是同一個團?……我看薛西和Jimmy標籤也都下李清照私人劇團,所以也就照標……這樣以後找標籤資料的時候才會在一塊。不過戲票上的演出單位是寫清照茉莉王世緯耶……那應該要再加個王世緯的標籤喔!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