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新加坡華藝節】評非常林奕華《男人與女人之戰爭與和平》

作者:于善祿
站台:LULUSHARP

時間:2010年2月20日,週六14:30
地點: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劇院
演出:非常林奕華《男人與女人之戰爭與和平》
導演:林奕華
編劇:王紀堯、謝盈萱
演員:王耀慶、何韻詩、林依晨、黃凱臨、吳佳雯、吳天葳、王詩淳、吳定謙、彭浩秦、林英杰、陳恭銘、戴旻學

我在臺、港、新等地都有許多劇場朋友,大家只要一提到林奕華的戲,幾乎都是搖搖頭、給出一個詭異的笑容、可能再帶上一句「我已經很久沒看他的戲了」或「我看到一半就走了」等的話語,並表示林奕華的戲內容和形式「都是那樣」、「就是那樣」、「還是那樣」,聽起來都是「不看也罷」的同義詞。老實說,有時候我也是類似的反應,但我沒那麼品味潔癖,只要碰上了林奕華的戲,我還是照看;有一次和林奕華聊天,他說他許多的創作靈感來自電影,看再多也不會膩,因為就像吃飯一樣;我想我看戲就像是吃自助餐一樣,昨天點過一道菜,今天還非常可能點同一道菜。

昨天看《市中隱者∕氣息尚在》時,隔壁坐的是榮念曾和柯思仁,我們寒喧的其中一個話題就是林奕華的戲,榮念曾提到,現在他若有機會去看林奕華的戲,多半是在看觀眾的反應。多麼有趣的觀點與回應,到劇場裡頭看演出,但是重點在看觀眾的反應,那麼演出的存在必要性呢?演出內容的哲思性呢?演出形式的藝術性呢?

近年連續看過林奕華的幾個戲,總覺得他將劇場當做授課講堂,不過他把教科書或講義換成了演出,總是有十幾二十個場景,就像是他準備了十幾二十張動態的立體投影片(3D power point),每張都給安上一個標題,演員都成了助教,演出的內容就像示範教學(demonstration)一樣,有時是演員∕助教對話與對戲(dialogue∕dramatic),有時是直接向觀眾說教(sermon),有時則是來一點感傷(sentimental)的場面與情緒,讓觀眾當完觀眾和學生之後,偶爾也要撫拍「老師」的背,開懷大笑完之後,也要靜下來,學著一點多愁善感。我如此大膽推論下來,熟悉林奕華導演手法的劇場人,可能覺得不想老是被林奕華「說教」,也不想跟著他的作品大笑(也許根本就笑不出來)或感傷(也許根本就覺得其故作姿態),於是選擇了漸漸遠離他的戲。

不管劇場人怎麼想,怎麼談,怎麼漸漸遠離林奕華的戲,但我們都絕對不能忽視的一個事實是,永遠有年輕觀眾帶著追星、追時尚的心態,一部戲又一部戲地看了下來,這些觀眾買了林奕華的戲的帳,他們還會呼朋引伴,看戲,又可以看明星,而且林奕華的戲若真像是上課的話,也比學校課堂的刻板授課要有趣得多了,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況且,倘若同儕都在談林奕華的戲,而自己沒跟上話題,豈不是落伍、遜斃了。

整齣戲共分二十個場景,有一次中場休息,劇情與人物關係還算簡單:王耀偉(王耀慶飾)和何思思(何韻詩飾)都是電視訪談節目的主持人,節目主題內容和男女之間的各種關係有關,在節目進行中,王耀偉站在男方來賓這邊,而何思思則自然佔在女方來賓這邊,具有鬥氣競爭性質,兩人為了要贏對方而用盡心機;林依晨扮演一個催化劑的角色,在不同的場景裡頭,她分別是小賤人、小是非、小女賊、小遊戲、小安琪,面貌多端,屬性遊移,但都維持一種可愛鬼靈精怪的特質;戴旻學發揮其雌雄同體的本色,既是亞當哥,也是夏娃姐,類似節目製作人的角色;其餘的演員則視場景與劇情需要,隨時變化不同的角色;很明顯地,人物均具有寓示性(parable)或象徵性(symbolic)。

主題是男女關係,但重點就在「關係」,以及關係的兩端「男」與「女」,其間的關係歸結來說就是「戰爭」與「和平」。和過去林奕華的戲大同小異的是,演員們不斷地以各種不同的表演、扮演與遊戲,來演示(demonstrate)男女之間鬥氣時的戰爭與和平,同時也強調男人與女人、陽剛與陰柔的諸多生理性別(sex)及社會∕心理性別(gender)的面貌,主題雖然是老掉牙,但是林奕華就是有辦法將它和影視娛樂、流行時尚、偶像八卦、時事新聞牽扯在一起,然後再施以其擅長的嬉鬧與感傷並陳的手法,調度觀眾的看戲情感。

今次於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劇院裡頭看《男人與女人之戰爭與和平》,坐在我右邊鄰座的兩位女性年輕觀眾,看得可投入了,不管場上哪位演員做了什麼,說了什麼,她們幾乎都有反應,或笑(什麼料都可以成為她們的笑點),或雙手合掌像是少女的祈禱,或是兩人樂得打打鬧鬧,不管怎樣,反正有王耀慶在台上,就算看到他「凸槌」(make a trouble or mistake)了,都值得!這就是追星崇拜心理效應,和信仰宗教一樣,不講「理」(reason),只講「信」(belief)的,輪不到我們來說三道四,更何況,林奕華的戲所設定的目標觀眾根本不是我們這些搞評論或有看戲品味潔癖的傢伙啊!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