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GU]讀劇會《聖荷西謀殺案》

時間:2010/2/28
地點:洪建全覓空間
主題:《聖荷西謀殺案》(Murder in San Jos’e)劇作家:莊梅岩
選劇&主持:姜富琴(荳)
讀劇者:藍文希、李育芳、李奇勳、荳
出席者:荳、俐馨、緯恩、乃文、景翔、喬色分、小粒、力德、俊耀、Dog、阿健。
紀錄:乃文
攝影:小琦
▅第一階段(14:30~15:25)讀劇:選讀第一場&第六場依序:李育芳(Sammy)藍文希(Ling)、、李奇勳(Tang)、荳(舞台指示)
▅第二階段(15:30~17:25)劇本討論
劇本背景介紹
這是一齣廣東話為主的話劇,2009年首發表於第37屆香港藝術節(為此我們還越洋去訂書)。全劇六場加上序幕和尾聲,不換景。

首先荳荳說,她選擇這齣戲的原因是作為編導的她希望藉此多讀其他的作品。選讀讀第一場和第六場,因分別是事件鋪陳的開始,以及爆發的場景。另外以安靜不走位的低限方式處理讀劇,把演出的想像空間留給大家。

力德說今年演員的讀劇聲音表情生動,完全不需要看本,但這無疑將拉高往後策劃讀劇的標準(按:他是下一次讀劇會主持人)。

關於語言
可能有人疑惑為何翻譯成國語來讀劇,用廣東話來講會不會比較活潑?甚至看英文也覺得比較無趣。

荳荳解釋因為不懂廣東話,也找不到那麼多香港演員。

Dog說他不想被文字綁死,希望聽真正話語發生的姿態是甚麼。就心理諮商的觀點,他說人和人之間百分之九十五是非語言性的表達。但這劇本相反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用語言表達。這也使得思考起導演的工作,是甚麼……,是精確地傳達劇作家的語言所傳遞,還是完成完整的溝通?但後者是否因此導演搶奪了劇作家的權力…….。

緯恩對於閩南語無法如廣東話有制式書寫法(目前閩南語的書寫法還莫衷一是),很感慨。同時他覺得不同於台灣演員以20、30歲年輕人居多,這部戲中最年輕的角色Sammy也有35歲,表示香港有這麼資深的演員,劇作家也可以寫年齡層高的主角。

乃文問第五場開頭,舞台明確寫出阿姆Eminem的曲子Puke,是否有其意涵?喬說這首歌詞全都是髒話。俊耀說第一場Tang的廣東話裡也很多髒話。

關於結構
景翔分析結構:不是三幕式的佳構劇,而是六場,不對稱的結構。第四場以為Zoe會被殺,結果沒有,到第五場Sammy差點被殺,結果也沒有,而將謀殺延展到最後。技巧上很好。結構很穩,但相對打安全牌。

力德說第一場寫得好,中段平靜中隱藏混亂,第六場整個爆發開來,編劇技巧非常好,但缺點也在這裡,有些地方感覺下重手太多。

喬色分說她對第六場有點不耐煩,話太多,要殺人棍子這麼久不敲下去,一直講話,如果以CSI影集為比較,二話不說直接殺人,埋在真鄧先生旁邊就好了。
小粒說:對啊會想Sammy幹甚麼不快逃跑?
(乃文覺得,依照看戲的心理節奏,越後面觀眾入戲越深,也可能到最後更靜得下心聽進長一點兒對話。)

俊耀提出很多懸疑推理劇的最後大爆料公式,也就是在破案之前,凶手會突然神經失常或怎樣,把隱藏了很久的犯罪動機全部坦白說出來。也因此想到翻轉這種模式的一部韓國影片《紅字》。應小粒要求,劇情暫且保留(也不要打開連結)。

小粒覺得第三場對身分認同的描述有點刻板,好像可以用甚麼來置換?

景翔認為第三場有助紓解Tang的苦悶狀況:不能工作,只能在家種花,當Lin的奴隸。第三場本來也可能因此是劇情向外發展的契機,不料第四場又收回三人身上。

荳說網路上劇評對第三場著墨最多,因為這是中、港、台三地華人集合的場景,讓格局變大,也涉及身分認同的問題。「如何生存得有尊嚴」這句話有刺到她。

俐馨:Tang就生存下去,卻沒有尊嚴。
是推理劇還是心理劇
這齣戲序幕沒有語言,只有畫面,有一個躺在地上的被害人,製造一種推理劇的懸念。但從第一場、第二場、第三場…..漸漸進入通俗家庭劇的情境,心理寫實的精細描繪。

第一輪發言時,阿健說從遠觀來看,覺得這戲講的是重新開始的一個夢,為生命找到出路。

俐馨說,因為劇名,看的時候一直想知道誰死掉。但比較深刻的還是重新開始和抹掉過去,而這個終結強烈到必須死掉。還有想到中年危機,個人對這個比較敏感。另外就是身分認同問題,第三場三地華人的聲口非常生動。為了得到這個東西……,得到異地生存的權利,Tang必須穿上另外一個人的身分,取得認同,然而這認同只有在這座屋子內才成立。聯想到一部電影《晚宴》的情節,兩夫妻無聊,不斷邀請訪客來家裡,加以作弄……。

景翔說劇作家是詐炮高手,劇名謀殺案,但大部分劇情沒有處理這個。第一場假炮、第三場也一個、第五場則整場是個詐炮,都好像要發生謀殺,結果沒發生謀殺。

Dog:要是電影連放五個詐炮觀眾早就氣炸了。這齣戲在我看來很像心理劇而非懸疑劇。剛剛提到的大爆發,因為體裁是劇場,寫實的文本,如果放到電視和電影這樣敘事就很奇怪。

藍文希說一般推理劇會有一個懸念,從頭到尾就是破案或解謎的過程。

俊耀喜歡看推理公式,看時也一直猜殺手是誰?Lin主導性很強的女人,覺得她夠討厭,覺得她可能被殺;另外一個想到Sammy,但不知道是為什麼。然後就是很多偵探懸疑戲都到最後揭自己的底牌的套式。

小粒回答大告白的老梗,想到電影《捕鼠器》,因為兇手來自精神病院,合理化後來心理解析告白的動機。捕鼠器從一開頭就很恐怖,好像甚麼事要發生,這齣戲氣氛上比較不懸疑,它的懸疑性完全建立在語言上。

藍文希說其中婚姻猶如牢籠的描寫,給觀眾如坐針氈的感覺。(不知道這和不知誰將被殺,兇手是誰的焦慮,哪個強烈?)

荳問大家看到第幾場時放棄懸疑劇的懸念?改推敲人物的心理?她自己約第二場的時候放棄看推理劇的心理,轉而看家庭劇。有時壓抑等於一種心理謀殺。

乃文:我覺得心理寫實、懸疑推理、身分認同,這齣戲都有一點兒。以心理劇來說,人在甚麼時候會感到威脅,而必須犧牲別人保存自己,寫來相當驚悚。以懸疑劇來說,特意在序幕製造懸念,首尾呼應,也合乎推理劇基本格式。以身分認同來說,今天聽讀劇之後感受才比較深,在孤懸的環境下要以甚麼身分生存下去,而為了生存,放棄做人的信念和價值,這說明了這對香港移民面臨甚麼處境?不算直寫,但側擊了認同的問題。

甚麼都有,也就有甚麼都含蓄柔軟一點兒的可能。比較起來,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前年在台北巡迴的《希茲威‧班西死了》(Sizwe Banzi is Dead),也有冒充身分以求生存的情節,在社會批判上的火力尖銳而集中。

關於角色
力德覺得Ling的角色寫得最好,她的種族偏狹,她對人的懷疑,在她眼中沒有人是好的等等,毫不意外她會是真兇。

景翔認為猶如懸疑小說或偵探小說的缺點:角色的重要性不足。此劇這些角色的職業設定其實是無所謂的。第三場中國人和台灣人在應對上的對比很顯眼,但同時台灣人也顯得類型化。

力德回應,Sammy是個舞者,代表她體態輕盈漂亮,對比正大肚便便的Ling,Tang棄她選Sammy的動機也就不言可喻了。

乃文:我第一次讀時直覺不喜歡第三場,可能因為終於讀到熟悉的語言期待較高,但是角色的描寫卻是類型化的。雖然對比抓得很精準,但對於一個台灣人而言,我們對認同問題不知不覺已想得太多,會覺得這樣的談法很簡化,不細膩。

喬事後補充:但真實情形是,不管我們每個人在認同上有幾千幾百種差異,放在一個兩岸人的場合中,我們不自覺就會扮演一個刻板的台胞角色,捍衛那個比較類型化的立場。

緯恩說,這是一部香港觀點的劇本,進入第三場,有台灣人、大陸人,描寫他者,勢必會扁平角色。

俊耀也認為這是香港人的劇本,聖荷西呼應了香港九七移民潮。那個埋葬屍體的部分,就像一個埋葬過去的儀式,這是移民者會經歷的部分。
為什麼是聖荷西?
荳:第三場也感到有點政治化和類型化,但大抵針對人性。講到地點,為什麼是聖荷西?

緯恩:回答荳的問題,聖荷西是西班牙文,而且劇中唯一出現的非華裔是墨西哥人(雖然從未現身),而非美國人,墨西哥人講西班牙話,如果是講英語的美國人,香港人本就講英語,就比較沒那麼陌生感,我認為聖荷西為了強調氛圍異鄉化,而且旁邊就是舊金山等景點。

喬:演明哥的張吉米告訴我,這是一齣香港人寫的劇本,我看第一幕的時候也以港劇的方式在閱讀,感覺這故事其實也可以發生在台灣新竹或其他甚麼地方,直到明哥那句台詞:「你說的是生存,我說的是如何生存得有尊嚴」的話,才把我帶到美國,驚覺這是個異鄉。

俊耀:我自己從馬來西亞到台灣,也是一個異鄉人,對必須用另一種身分去生存這件事感到共鳴。

阿健事後補充:或許作者選擇聖荷西的極可能理由是 “治安最佳":「另外,根據2004年美國聯邦調查局的統計,聖荷西市保有全美國人口在50萬人以上 的主要大城市中最安全城市的紀錄。這個統計包含謀殺、強暴、強盜、攻擊、搶劫、 汽車竊盜等六個犯罪項目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關於華語
荳問俊耀華語和方言的對比。

俊耀說:在整個東南亞,馬來西亞是華語保留得最好的地方,其他地方華語都地方化了。這是因為以前的華人自費辦華文教育。這也跟我個人教育過程有關,我從小學就開始學習華語,但也有些華人從小英語教育,住吉隆坡的華人大都會講廣東話。最少的一種就是上”國語”小學,馬語就比較強。對我來講,華語從小熟悉,我住北部,會福建話、潮州話,但也看廣東劇,所以也熟悉,覺得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在吉隆坡工作上接觸不同的華人,用不同的語言,往往同一桌用不同的語言交談,語言交錯是習慣。結果有好有壞,像我來台灣後覺得語言的精準度和細膩度都有所不足。

近尾聲主持人歸納出三個問題請大家討論:一推理劇或心理劇的規格問題,二劇場性的問題。力德則提出角色類型化的問題。

荳荳說她寫劇本時,會碰到有人問她故事不錯,但為什麼非劇場不可的問題,所以特別問了劇場性這個問題。她問大家這個劇本是否可以其他體裁表現?在場人都認為從節奏、結構、形式來說,都是一個舞台劇作品。

從小說和電影
或許反映當代情境,有趣的是當我們討論這個劇本時,我們經常引用小說、電影討論這個劇本。題材上相對的類型比較,譬如景翔會與雷蒙•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的懸疑小說做比較;克莉斯蒂(Agatha Christie 1890—1976)會被提出;史蒂芬金會被提出;推理懸疑劇或驚悚劇要用小說本格派或社會派的標準來討論?(景翔澄清:這麼分類只是為了討論方便,並沒有要嚴格要求建立劇型的意圖。)

電影電視手法也經常被拿來做比較。譬如奇勳提到第一場,用鏡頭其實處理得很驚悚,就很多謀殺、姦殺、溶屍、棄屍、地下室有問題、手提箱不見了等等話語,用影像來思考,可用快速移轉鏡頭製造恐怖感。

又譬如喬提到的CSI電視影集,電視推理的節奏快,贅言不多。

Dog說但這是一個劇場,無法透過場景變化和剪接,必須透過人物對話去理解情理,所以慢慢梳理人物的情境,一直到第六場的時候,緊張感爆發。如果是電影,連放五個詐炮觀眾會生氣,但是劇場可以容許這樣發展。

藍文希認為影像更像商品,觀眾十五分鐘就要確定他要的東西,如果是電影,衝著聖荷西謀殺案的片名而來,會以看錯片了。

李奇勳說香港劇場比較雅俗共賞、市場取向。所以大家討論的兩岸三地、大告白甚麼的,可能只是因為觀眾會喜歡,市場需要。這齣戲看到最後會讓人想到:在這屋內Sammy是否唯二被殺的人?

從導表演的角度
就表演來說,心理劇或推理劇的定位是否必要?

藍文希:對演員來說,推理劇的定位有其必要,因為涉及解謎的過程,要甚麼時候拆穿的時間點。

李奇勳:關於劇場化,我覺得這個本很難演,演員很容易跳詞。像Ling這個人,給她一滴水她可以變成一片海,人物相當明確。演員在塑造角色上空間不大,因為話語已經很白,但在執行得精準度上,則挑戰很大。

藍文希:Sammy的死,暗場處理引人遐思,當時討論到底是誰動手?還有棍子是哪裡來的?為什麼最後Sammy要傻住?在場有幾位也是導演,應該可以有很多想法,很多地方可以製造緊張感。

景翔:我反倒認為前面要處理得越輕鬆越好。以兩小時的戲來說,時間很長,從觀眾的角度考量,第一場應該越輕鬆越好。其中很多心理的暗流,心理劇對表演方面來說,也許有必要。在看似平常的情節中有點怪誕詭異,但也都說得過去,這牽涉到導演如何處理,哪個怪怪的要用,哪的怪怪要若有似無。

▅第三階段(17:30~18:00)討論下次議程。

荳總結:這部戲有身分認同、有推理懸疑、有家庭問題、有心理寫實,很值得討論,後續大家可以繼續用群組討論下去。

下次讀劇:3月14日,14:00。力德提供自己寫的兩個劇本:《行動前夕的暖身》去年演出,三人對話,包括相聲、話劇等元素融入。《左鄰右舍》從1999寫到2009年,十年的故事,預定明年演出。將會提供大家兩劇的電子檔,但以《左鄰右舍》為讀劇討論的主題。下次紀錄:荳。

延伸閱讀:
書評書介《聖荷西謀殺案》
驚悚電影解析

4 Comments
  1. 真好,輯米分享了香港觀眾的反應

    我想以一個刻板人物在台上有限的臺詞
    這臺詞又是含有教條的意味
    舞臺上的確是相當滑稽的呈現

    我們每個人一直都是滑稽地求生著,不是嗎?

    大笑的場面 換到臺灣也未必不會出現 可能程度有別
    這其中的諷喻
    不見得所有的香港觀眾全然沒有察覺苦味
    或臺灣觀眾必然察覺

    給劇作者拍拍手

    阿健

  2. WAHHHHHHHHHH! you re right, CANCER(編劇)看到這一篇一定愛死了!thank you for reading the script and having such serious and in-depth discussion. so looking forward to attend it in person, even you re not reading my works. pls send my regards to your group. : )

  3. 哇賽!CANCER(編劇)看到這一篇一定愛死了!!我在排戲的時候,因為人也在異鄉,老實說那個情緒真的很複雜。而且光看劇本一點也不好笑,但是實際上演出時,從頭到尾觀眾一直在笑,只有當LING拖行李箱進來那場才是安靜的。而且我覺得這部戲的結構完全對稱,只是以第三場為中心散開的。「你說的是生存,我說的是如何生存得有尊嚴」這句話說出去,全場觀眾大笑到鼓掌的畫面,大概只有台灣人會覺得很荒謬吧…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