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0/2/28
地點:洪建全覓空間
主題:《聖荷西謀殺案》(Murder in San Jos’e)劇作家:莊梅岩
選劇&主持:姜富琴(荳)
讀劇者:藍文希、李育芳、李奇勳、荳
出席者:荳、俐馨、緯恩、乃文、景翔、喬色分、小粒、力德、俊耀、Dog、阿健。
紀錄:乃文
攝影:小琦
▅第一階段(14:30~15:25)讀劇:選讀第一場&第六場依序:李育芳(Sammy)藍文希(Ling)、、李奇勳(Tang)、荳(舞台指示)
▅第二階段(15:30~17:25)劇本討論:
劇本背景介紹
這是一齣廣東話為主的話劇,2009年首發表於第37屆香港藝術節(為此我們還越洋去訂書)。全劇六場加上序幕和尾聲,不換景。
首先荳荳說,她選擇這齣戲的原因是作為編導的她希望藉此多讀其他的作品。選讀讀第一場和第六場,因分別是事件鋪陳的開始,以及爆發的場景。另外以安靜不走位的低限方式處理讀劇,把演出的想像空間留給大家。
力德說今年演員的讀劇聲音表情生動,完全不需要看本,但這無疑將拉高往後策劃讀劇的標準(按:他是下一次讀劇會主持人)。
關於語言
可能有人疑惑為何翻譯成國語來讀劇,用廣東話來講會不會比較活潑?甚至看英文也覺得比較無趣。
荳荳解釋因為不懂廣東話,也找不到那麼多香港演員。
Dog說他不想被文字綁死,希望聽真正話語發生的姿態是甚麼。就心理諮商的觀點,他說人和人之間百分之九十五是非語言性的表達。但這劇本相反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用語言表達。這也使得思考起導演的工作,是甚麼……,是精確地傳達劇作家的語言所傳遞,還是完成完整的溝通?但後者是否因此導演搶奪了劇作家的權力…….。
緯恩對於閩南語無法如廣東話有制式書寫法(目前閩南語的書寫法還莫衷一是),很感慨。同時他覺得不同於台灣演員以20、30歲年輕人居多,這部戲中最年輕的角色Sammy也有35歲,表示香港有這麼資深的演員,劇作家也可以寫年齡層高的主角。
乃文問第五場開頭,舞台明確寫出阿姆Eminem的曲子Puke,是否有其意涵?喬說這首歌詞全都是髒話。俊耀說第一場Tang的廣東話裡也很多髒話。
關於結構
景翔分析結構:不是三幕式的佳構劇,而是六場,不對稱的結構。第四場以為Zoe會被殺,結果沒有,到第五場Sammy差點被殺,結果也沒有,而將謀殺延展到最後。技巧上很好。結構很穩,但相對打安全牌。
力德說第一場寫得好,中段平靜中隱藏混亂,第六場整個爆發開來,編劇技巧非常好,但缺點也在這裡,有些地方感覺下重手太多。
喬色分說她對第六場有點不耐煩,話太多,要殺人棍子這麼久不敲下去,一直講話,如果以CSI影集為比較,二話不說直接殺人,埋在真鄧先生旁邊就好了。
小粒說:對啊會想Sammy幹甚麼不快逃跑?
(乃文覺得,依照看戲的心理節奏,越後面觀眾入戲越深,也可能到最後更靜得下心聽進長一點兒對話。)
俊耀提出很多懸疑推理劇的最後大爆料公式,也就是在破案之前,凶手會突然神經失常或怎樣,把隱藏了很久的犯罪動機全部坦白說出來。也因此想到翻轉這種模式的一部韓國影片《紅字》。應小粒要求,劇情暫且保留(也不要打開連結)。
小粒覺得第三場對身分認同的描述有點刻板,好像可以用甚麼來置換?
景翔認為第三場有助紓解Tang的苦悶狀況:不能工作,只能在家種花,當Lin的奴隸。第三場本來也可能因此是劇情向外發展的契機,不料第四場又收回三人身上。
荳說網路上劇評對第三場著墨最多,因為這是中、港、台三地華人集合的場景,讓格局變大,也涉及身分認同的問題。「如何生存得有尊嚴」這句話有刺到她。
俐馨:Tang就生存下去,卻沒有尊嚴。是推理劇還是心理劇?
這齣戲序幕沒有語言,只有畫面,有一個躺在地上的被害人,製造一種推理劇的懸念。但從第一場、第二場、第三場…..漸漸進入通俗家庭劇的情境,心理寫實的精細描繪。
第一輪發言時,阿健說從遠觀來看,覺得這戲講的是重新開始的一個夢,為生命找到出路。
俐馨說,因為劇名,看的時候一直想知道誰死掉。但比較深刻的還是重新開始和抹掉過去,而這個終結強烈到必須死掉。還有想到中年危機,個人對這個比較敏感。另外就是身分認同問題,第三場三地華人的聲口非常生動。為了得到這個東西……,得到異地生存的權利,Tang必須穿上另外一個人的身分,取得認同,然而這認同只有在這座屋子內才成立。聯想到一部電影《晚宴》的情節,兩夫妻無聊,不斷邀請訪客來家裡,加以作弄……。
景翔說劇作家是詐炮高手,劇名謀殺案,但大部分劇情沒有處理這個。第一場假炮、第三場也一個、第五場則整場是個詐炮,都好像要發生謀殺,結果沒發生謀殺。
Dog:要是電影連放五個詐炮觀眾早就氣炸了。這齣戲在我看來很像心理劇而非懸疑劇。剛剛提到的大爆發,因為體裁是劇場,寫實的文本,如果放到電視和電影這樣敘事就很奇怪。
藍文希說一般推理劇會有一個懸念,從頭到尾就是破案或解謎的過程。
俊耀喜歡看推理公式,看時也一直猜殺手是誰?Lin主導性很強的女人,覺得她夠討厭,覺得她可能被殺;另外一個想到Sammy,但不知道是為什麼。然後就是很多偵探懸疑戲都到最後揭自己的底牌的套式。
小粒回答大告白的老梗,想到電影《捕鼠器》,因為兇手來自精神病院,合理化後來心理解析告白的動機。捕鼠器從一開頭就很恐怖,好像甚麼事要發生,這齣戲氣氛上比較不懸疑,它的懸疑性完全建立在語言上。
藍文希說其中婚姻猶如牢籠的描寫,給觀眾如坐針氈的感覺。(不知道這和不知誰將被殺,兇手是誰的焦慮,哪個強烈?)
荳問大家看到第幾場時放棄懸疑劇的懸念?改推敲人物的心理?她自己約第二場的時候放棄看推理劇的心理,轉而看家庭劇。有時壓抑等於一種心理謀殺。
乃文:我覺得心理寫實、懸疑推理、身分認同,這齣戲都有一點兒。以心理劇來說,人在甚麼時候會感到威脅,而必須犧牲別人保存自己,寫來相當驚悚。以懸疑劇來說,特意在序幕製造懸念,首尾呼應,也合乎推理劇基本格式。以身分認同來說,今天聽讀劇之後感受才比較深,在孤懸的環境下要以甚麼身分生存下去,而為了生存,放棄做人的信念和價值,這說明了這對香港移民面臨甚麼處境?不算直寫,但側擊了認同的問題。
甚麼都有,也就有甚麼都含蓄柔軟一點兒的可能。比較起來,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前年在台北巡迴的《希茲威‧班西死了》(Sizwe Banzi is Dead),也有冒充身分以求生存的情節,在社會批判上的火力尖銳而集中。
關於角色
力德覺得Ling的角色寫得最好,她的種族偏狹,她對人的懷疑,在她眼中沒有人是好的等等,毫不意外她會是真兇。
景翔認為猶如懸疑小說或偵探小說的缺點:角色的重要性不足。此劇這些角色的職業設定其實是無所謂的。第三場中國人和台灣人在應對上的對比很顯眼,但同時台灣人也顯得類型化。
力德回應,Sammy是個舞者,代表她體態輕盈漂亮,對比正大肚便便的Ling,Tang棄她選Sammy的動機也就不言可喻了。
乃文:我第一次讀時直覺不喜歡第三場,可能因為終於讀到熟悉的語言期待較高,但是角色的描寫卻是類型化的。雖然對比抓得很精準,但對於一個台灣人而言,我們對認同問題不知不覺已想得太多,會覺得這樣的談法很簡化,不細膩。
喬事後補充:但真實情形是,不管我們每個人在認同上有幾千幾百種差異,放在一個兩岸人的場合中,我們不自覺就會扮演一個刻板的台胞角色,捍衛那個比較類型化的立場。
緯恩說,這是一部香港觀點的劇本,進入第三場,有台灣人、大陸人,描寫他者,勢必會扁平角色。
俊耀也認為這是香港人的劇本,聖荷西呼應了香港九七移民潮。那個埋葬屍體的部分,就像一個埋葬過去的儀式,這是移民者會經歷的部分。為什麼是聖荷西?
荳:第三場也感到有點政治化和類型化,但大抵針對人性。講到地點,為什麼是聖荷西?
緯恩:回答荳的問題,聖荷西是西班牙文,而且劇中唯一出現的非華裔是墨西哥人(雖然從未現身),而非美國人,墨西哥人講西班牙話,如果是講英語的美國人,香港人本就講英語,就比較沒那麼陌生感,我認為聖荷西為了強調氛圍異鄉化,而且旁邊就是舊金山等景點。
喬:演明哥的張吉米告訴我,這是一齣香港人寫的劇本,我看第一幕的時候也以港劇的方式在閱讀,感覺這故事其實也可以發生在台灣新竹或其他甚麼地方,直到明哥那句台詞:「你說的是生存,我說的是如何生存得有尊嚴」的話,才把我帶到美國,驚覺這是個異鄉。
俊耀:我自己從馬來西亞到台灣,也是一個異鄉人,對必須用另一種身分去生存這件事感到共鳴。
阿健事後補充:或許作者選擇聖荷西的極可能理由是 “治安最佳":「另外,根據2004年美國聯邦調查局的統計,聖荷西市保有全美國人口在50萬人以上 的主要大城市中最安全城市的紀錄。這個統計包含謀殺、強暴、強盜、攻擊、搶劫、 汽車竊盜等六個犯罪項目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關於華語
荳問俊耀華語和方言的對比。
俊耀說:在整個東南亞,馬來西亞是華語保留得最好的地方,其他地方華語都地方化了。這是因為以前的華人自費辦華文教育。這也跟我個人教育過程有關,我從小學就開始學習華語,但也有些華人從小英語教育,住吉隆坡的華人大都會講廣東話。最少的一種就是上”國語”小學,馬語就比較強。對我來講,華語從小熟悉,我住北部,會福建話、潮州話,但也看廣東劇,所以也熟悉,覺得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在吉隆坡工作上接觸不同的華人,用不同的語言,往往同一桌用不同的語言交談,語言交錯是習慣。結果有好有壞,像我來台灣後覺得語言的精準度和細膩度都有所不足。
近尾聲主持人歸納出三個問題請大家討論:一推理劇或心理劇的規格問題,二劇場性的問題。力德則提出角色類型化的問題。
荳荳說她寫劇本時,會碰到有人問她故事不錯,但為什麼非劇場不可的問題,所以特別問了劇場性這個問題。她問大家這個劇本是否可以其他體裁表現?在場人都認為從節奏、結構、形式來說,都是一個舞台劇作品。
從小說和電影
或許反映當代情境,有趣的是當我們討論這個劇本時,我們經常引用小說、電影討論這個劇本。題材上相對的類型比較,譬如景翔會與雷蒙•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的懸疑小說做比較;克莉斯蒂(Agatha Christie 1890—1976)會被提出;史蒂芬金會被提出;推理懸疑劇或驚悚劇要用小說本格派或社會派的標準來討論?(景翔澄清:這麼分類只是為了討論方便,並沒有要嚴格要求建立劇型的意圖。)
電影電視手法也經常被拿來做比較。譬如奇勳提到第一場,用鏡頭其實處理得很驚悚,就很多謀殺、姦殺、溶屍、棄屍、地下室有問題、手提箱不見了等等話語,用影像來思考,可用快速移轉鏡頭製造恐怖感。
又譬如喬提到的CSI電視影集,電視推理的節奏快,贅言不多。
Dog說但這是一個劇場,無法透過場景變化和剪接,必須透過人物對話去理解情理,所以慢慢梳理人物的情境,一直到第六場的時候,緊張感爆發。如果是電影,連放五個詐炮觀眾會生氣,但是劇場可以容許這樣發展。
藍文希認為影像更像商品,觀眾十五分鐘就要確定他要的東西,如果是電影,衝著聖荷西謀殺案的片名而來,會以看錯片了。
李奇勳說香港劇場比較雅俗共賞、市場取向。所以大家討論的兩岸三地、大告白甚麼的,可能只是因為觀眾會喜歡,市場需要。這齣戲看到最後會讓人想到:在這屋內Sammy是否唯二被殺的人?
從導表演的角度
就表演來說,心理劇或推理劇的定位是否必要?
藍文希:對演員來說,推理劇的定位有其必要,因為涉及解謎的過程,要甚麼時候拆穿的時間點。
李奇勳:關於劇場化,我覺得這個本很難演,演員很容易跳詞。像Ling這個人,給她一滴水她可以變成一片海,人物相當明確。演員在塑造角色上空間不大,因為話語已經很白,但在執行得精準度上,則挑戰很大。
藍文希:Sammy的死,暗場處理引人遐思,當時討論到底是誰動手?還有棍子是哪裡來的?為什麼最後Sammy要傻住?在場有幾位也是導演,應該可以有很多想法,很多地方可以製造緊張感。
景翔:我反倒認為前面要處理得越輕鬆越好。以兩小時的戲來說,時間很長,從觀眾的角度考量,第一場應該越輕鬆越好。其中很多心理的暗流,心理劇對表演方面來說,也許有必要。在看似平常的情節中有點怪誕詭異,但也都說得過去,這牽涉到導演如何處理,哪個怪怪的要用,哪的怪怪要若有似無。
▅第三階段(17:30~18:00)討論下次議程。
荳總結:這部戲有身分認同、有推理懸疑、有家庭問題、有心理寫實,很值得討論,後續大家可以繼續用群組討論下去。
下次讀劇:3月14日,14:00。力德提供自己寫的兩個劇本:《行動前夕的暖身》去年演出,三人對話,包括相聲、話劇等元素融入。《左鄰右舍》從1999寫到2009年,十年的故事,預定明年演出。將會提供大家兩劇的電子檔,但以《左鄰右舍》為讀劇討論的主題。下次紀錄:荳。
這部戲獲得多項提名
http://www.rthk.org.hk/press/chi/20100316_66_122584.html
真好,輯米分享了香港觀眾的反應
我想以一個刻板人物在台上有限的臺詞
這臺詞又是含有教條的意味
舞臺上的確是相當滑稽的呈現
我們每個人一直都是滑稽地求生著,不是嗎?
大笑的場面 換到臺灣也未必不會出現 可能程度有別
這其中的諷喻
不見得所有的香港觀眾全然沒有察覺苦味
或臺灣觀眾必然察覺
給劇作者拍拍手
阿健
WAHHHHHHHHHH! you re right, CANCER(編劇)看到這一篇一定愛死了!thank you for reading the script and having such serious and in-depth discussion. so looking forward to attend it in person, even you re not reading my works. pls send my regards to your group. : )
哇賽!CANCER(編劇)看到這一篇一定愛死了!!我在排戲的時候,因為人也在異鄉,老實說那個情緒真的很複雜。而且光看劇本一點也不好笑,但是實際上演出時,從頭到尾觀眾一直在笑,只有當LING拖行李箱進來那場才是安靜的。而且我覺得這部戲的結構完全對稱,只是以第三場為中心散開的。「你說的是生存,我說的是如何生存得有尊嚴」這句話說出去,全場觀眾大笑到鼓掌的畫面,大概只有台灣人會覺得很荒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