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徵文:你喜歡讀誰的劇評/觀後感?】 〈遙在者的評論:與杰廷商議【在評論裡在場】中知識與私人問題 〉

文:王柏偉

媒介總已經傳送了幽靈的顯像。
—Friedrich Kittler

【在評論裡在場】的出發點是劇場模式的在場想像。

文章中這種劇場模式在場想像最清楚的陳述,我 個人認為來自於它與現代醫學論述模式的清楚對照:

「因而,醫生就算有了溫度計,他仍無法理解病 人所感受到的冷或熱。這就是知識的判決,冷熱被定讞為數,一個一的真實。我與你感受到的冷熱消失了,我們被量測,我們的在場在知識的 判決下變得沒有意義。然而,這感受冷熱的感受不就是在一個演出的場合裡最重要的事?感受不就是所謂美學複雜的談論所要問的事?」

小心地閱讀,我們發現兩組主要的對立:醫生病人、數 的知識熱的私人感受。更小心地閱讀,我們發現有一組對立被掩蓋了:我們(我你)。或 許我們可以這麼說:透過宣稱我與你的共同在場,我與你的差異在「我們」之中消失了,「在場」因而是縫合我與你之間那個不可跨越鴻溝的 媒介。不過,且慢!請小心!你在閱讀我在書寫時,杰廷的感受已經不在場,在場的是他的文字。

「在場」是什麼?「在場」一點都不簡單,劇場性的「在場」最起碼要奠基在「時間面向上的同時性/空間面向上的可達及性」。不過,杰廷所謂的「在場」預設了更多,物理上的時間與空間對 他來說仍然不夠,「意義」作為最終指涉,意義層面上的在場才是杰廷意義下的在場。雖然以意義為依歸,但杰廷悄悄地滑移,指 涉的軸線在這裡將意義的遊戲空間等同於物理性(感受)的遊戲空間,「感受到的全部內容」被等同於「理解到的全部意義」

「(評論性)文字」因此成了杰廷這個劇場性模式所有被解 讀(被理解、被詮釋)可能性的遊戲空間,文字,而不是聲音、文字,而不是畫面、文字,而不是氣味、文字,而不是肢體。我們 不禁要問:這個不是聲音不是畫面不是氣味不是肢體的文字,是不是個開啟幽靈學大門的文字?是不是個在「原始(如果能夠這麼說的話)」 感受的時空條件上已然成為遙在的文字?

只有在評論性文字僭越了(原始)感受的條件下,某 個得以被宣稱的「在場經驗上的真實」才得以不斷地以回溯特定文字(某一篇評論)的方式來建構出某個「私人」,在這個位置上,我們想起Derrida的提醒:小心聲音與文字間的不對稱關係!被以聲音方式來想像的文字在被「對話」這種想像排除之後,又悄悄地正在從 這篇文章的後門溜進來,主宰我們的思考方式。

在這個意義下,數字方式的測量對於文字模寫系統(Aufschreibesystem)的取代,不過是複製了文字對於聲音的取代。而「知識」,如果杰廷的意思是「以科學為名 的」那種溝通媒介的話,不過是「感受」這種事物得以在你我之間被當成某種溝通事件而不得不採取的形式(不然我們怎麼「說 (溝通)」我們的感受呢?)。當然,「知識」的問題之所以「將我們的在場判定為沒有意義」,就在於這種「被說出來的感受」已然很弔詭 地超出我們「私人的感受」而成為「溝通中的知識」。也就是因為這樣,歷史的演化發展出以(基於感知的)實驗為取向的「科學系統」來 面對文字性評論對於私人感知的征服,並保障這種「科學性的真實」雖然不是唯一的真實,但仍然是我們願意承認的某種真實。

在這樣的理解下,我們不僅建議拋棄在場式藝術批評理論、區 分溝通與在場,還建議建構一個取向於溝通、給予遙在者與幽靈位置的藝術(劇場)理論。

相關連結:〈在評論裡在場(謝杰廷)〉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