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夢想」,誰共享?

來源連結

文字: 莫兆忠
網站: chong+neng = 忠+寧

「夢想」在城外/忠

the dream

填海,意味著原本住在城中的人,去看海的路程會增加,要不,便得搬到近海岸線的地方去。至於填海對環境的影響,隨便上網搜尋一下就有大堆資料。

海洋跟土地一樣,作為自然資源的一部份,但在每日新聞裡,與海洋相關的都是政治、軍事上的問題,而土地呢?關注點都在經濟、經濟還是經濟之上。除了漁民外,大部份城市人都住在土地上,可是人們對海洋的畫面卻十分渴求,對很多城市人來說,腳踏實地,在視覺上駕馭海洋都是夢想,於是背山面海的房子特別吃香。所以將海洋資源轉化成土地資源,大概就是將夢想與實際最天衣無縫的結合。「新城填海規劃」的口號是「新城規劃新夢想,你我參與齊共享」,以「新夢想」對「齊共享」,「你我」有可能「共享」的,將是那些減去海洋,加上土地的「新夢想」。如果我們相信宣傳口號不是貪順口混出來的,它應該就呈現了使用者的理念、態度,甚至意識型態。如此看來,作為人類自古以來親近海洋的共同夢想──舊夢想,在這個未來規劃裡大概並非人人可以「共享」了,它矛盾之處是將破壞海洋資源就成「加強環境保護,美化海岸線」,在破壞海洋資源的基礎上建立「建設環保綜合交通體系」、「營造低碳綠色節能城市」。



「新夢想」,誰共享?

從諮詢冊子的「海濱概念」插圖裡,我們可以看見一個很現實的未來。一家大小在被「美化」了的海岸線上笑得燦爛,在政府的構想中,這是個「利用綠化帶融合生活與商業」的「濱海休閒長廊」,可是這些圖片其實都以從外往內望的視角去繪畫,插圖裡人們的確都面向著海,不過他們的背後是一棟商住樓宇或索性就是高層大型商場!假設我們有一個全面一幅的圖畫,我們不但可以從外往內看,還可以從澳門城中、甚至舊城區往外看,到時我們可以親近、看看那「美化」了的海岸線,欣賞那原本可以「共享」的海洋資源嗎?可以,不過首先我們逼不得已地,必須穿過那些將海岸線圍起來的商場空間,因為海岸線與澳門舊城之間,已經都以商場及高層毫宅為界了。難道這就是我們「齊共享」的「新夢想」?

在諮詢小冊子中有兩組十分具體圖片,圖片說明寫道:「一位獨特的濱海城市」和「一座高密度的城市」,在這個對比中,舊區中空間最密集處被刻意切割出來、拼貼、突出;左下角附有一張想像中的「舊區更新意象」圖,幾對男女不是在看商場廚窗就是手提著一袋袋在商店「血拚」回來的戰利品,據諮詢會當日解釋,是表示日後新城填海將舒緩舊區的人口壓力。新城填海區標榜「環保」、「低炭」,理應提倡減少過量的、沒必要的消費,可是構想圖片裡,十居其九都與商場、購物有關,將消費生活等同理想生活,便與「環保」理念背道而馳。



壟斷者的「夢想」

另一個問題是,小冊子內「一座高密度的城市」圖組中人口過度密集的生活空間,是如何形成的?真的完全要歸咎於「土地資不足」嗎?連日來被揭發的「石油氣中途倉無版經濟」與「路環非法電子加工場」等都跟土地監管不力有關,澳門其實還有幾多閒置了的土地、非法被佔用的土地?接下來則要問,澳門還有幾多沒人居住的新建住宅單位?這些問題,我們要再填幾多海才可以找到合理的解答?

在《地產霸權》一書中,作者潘詩敏提到「由於市場存在入場的門檻,以及土地是固定不能移動的,所以土地擁有者購入並持有位置優越的土地,實際上是對這片土地作『空間壟斷』。」因此,龍頭地產商憑著經濟實力,以及政府對地產商的政策傾斜,大地產商常常能購入一些位置優越的地皮,例如鄰近集體運輸系統或海旁的地皮,「買方購入這些位置優越的地皮後,便會將原本用公帑提供的交通方便及自然環境優勢等財產,據為己有。地產商兼業主獨家擁有這些土地及物業後,便可長期單憑其優越位置,向租戶收取特高的租金。」這麼一來,周遭的物價自然就會一拼提高,居民只有被逼支付不合理的生活必需支出,這個「濱海」、「新夢想」到底是給什麼階層「共享」的?它如何舒緩舊區的人口壓力?在之前的公眾諮詢會中,有文化界人士提出,現在澳門文化藝術的問題是沒有對應現實環境、沒有足夠透明度的文化政策,並非新城填海區提供一些文化設施就能解決。減去「文化」二字,放在整個澳門城市規劃、土地政策上看,不也是一樣嗎?不去認真面對這些問題,再有更多的土地時,這個「新夢想」很可能只是為少數人而虛構的。

延伸閱讀

誰諮詢了文化界?
當我們說「藝術文化」,其實我們在談論什麼?
-李爾:透支未來
-Rachel Tou:當藝術家問填海為何?
-李宇樑:留守?向前走?
-澳廣視:風火台2010-08-20

相關報道

市民日報:藝團冀新填海區設表演場地
澳門日報: 政府:新城規劃合理佈局集約利用
澳門日報: 新城填海區諮詢集逾千意見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