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方法:人物

來源連結

文字: 周力德
網站: Messenger’s Blog

創作通常會引來兩種看法:第一,創作是可教的;第二,創作是不可教的。經驗告訴我,創作的基本功是可教的,但學會以後要如何運用得淋漓盡致而發展出個人的創作特色,是不可教的。

那麼,編劇的基本功是什麼?我想起中國大陸已故電影導演謝晉的話。人家問他,導演究竟是幹什麼的;他說,導演的工作就是把人物搞好。這裡的人物,指的是劇中人,也就是角色。對他而言,能把角色搞好的導演,就已經很不簡單了。我認為編劇的工作也是如此,能把角色搞好的編劇,就已經很不簡單了。俄國小說家和劇作家契訶夫也曾說過,在沒有摸透角色以前,他是不會下筆的。

說來容易做起來難。角色要如何摸透,實在需要下功夫。關於這點,一般的看法是建議編劇去構思「角色自傳」。觀眾在看一齣戲或一部電影的時候,會有這樣的經驗:第一,角色出現在我面前;第二,角色沒有出現在我面前。因此,編劇的工作便以此為本而必須去想:第一,角色出現在觀眾面前的時候要如何行動;第二,角色沒有出現在觀眾面前的時候在做些什麼。關於第二點,又可細分為開演之前與之後。也就是說,在一齣戲或一部電影開演之前角色有哪些生命歷程,而在開演之後但沒有出現在觀眾面前時,在角色身上又發生了什麼事。這些,全部包含在「角色自傳」中。「角色自傳」寫得愈細膩,角色愈有生命力;角色愈有生命力,觀眾愈能與角色產生共鳴。

編劇構思「角色自傳」時,起點未必人人相同。有人從角色的星座發想,有人從角色的Prada手提包開始,有人從角色一星期的做愛次數著手,有人會研究一個角色如何度過一天。張作驥的新片《當愛來的時候》,有一個角色是大媽。大媽是一位非常強悍的女人,丈夫在她面前是軟弱的小男人,但當丈夫病倒以後,她整個人都變了,變得消沈又脆弱,簡直判若兩人。張作驥說,他的母親就是這種人,她的堅強其實依附在身邊的男人身上;當男人倒下以後,她的堅強就消失了。這便是從自身經驗以及對於自己母親的了解為出發點,來創作角色。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