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前預報 】沒日沒夜 (Numit Kappa):來自彼端的古老喚歌

來源連結
文字: 林正尉
網站: 隱喻化的後臀美感

《沒日沒夜》(Numit Kappa):來自彼端的古老喚歌
文/林正尉

時間 : 2010年12月3日至12月5日
地點 : 兩廳院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演出 : EX-亞洲劇團

亞洲劇團的人跟我說,原文很少,故事大概幾頁幾個字就能說盡。確實透過節目單的簡介,我們可得知幾項背景知識 : 一、根據印度古老傳說「Numit Kappa」(西元33年,作者佚名)撰寫,此字面上意思就是「射日」; 二、印、緬邊界Manipur省口述故事,以詩和散文的方式寫成的古典文學劇本 ; 三、Numit Kappa一度堪稱為「帝王聖經」。

「Numit Kappa」曾激發當代印度導演和作家們針對「射日」展開各自詮釋,而Ex-亞洲劇團去年來到故事起源地Manipur省,並邀請當地劇作家 Kshetri Sanajaoba與印籍導演江譚佳彥共同編導。論及「射日」的故事——江譚佳彥表示——,世界上許多民族都有關於相似的傳說,台灣的原住民神話裡亦有, 但「Numit Kappa」並非如字義上射下太陽,而是隱喻著暴政必亡。故事很簡單 : 故事中有兩位兄弟國王輪流執政,人民在暴政和階級底下受盡苦難,終於一天有人起身反抗,以至竹林修製的神祕弓箭射殺了一位國王,另位國王擔憂自己也會遭暗 殺,遂躲起來,便成為夜晚。

口傳文典遙遠的流傳,甚至成為「帝王聖經」,然觀者不是帝王,開始時總怕落入說教意味。我看了之後警覺,事實上自己歷來看戲,不是要交評論,就是為些各式各樣之目的,許久以來羈絆於瑣事,無法放輕鬆心欣賞作品,已許久未好好的、單純看場故事了。

彩排時,我僅僅記下晚點的建議討論。但看了看,便將筆記本放下,回到自己奢望的單純觀眾,當下真想連稿子都想推拒,想奢望點純然享受於戲的念頭。

轉身想想,實也不該。就因戲本身承載的「知識」不高,它沒有特別顯著的議題,打從社會學、文化研究、都市議題還是戲劇方法論,使我下筆時倍感焦慮,這焦慮似來自我找不到任何「可談」的切入點。總言括之,它就是神話,儀式。說故事,如此簡單。

劇團成員跟我說,「Numit Kappa」意圖使用充滿隱喻之意象手法,來營造「意象劇場」之氛圍,它既有歌、有舞,也會有吟唱。我所想像的「Numit Kappa」,是個能讓我在實驗劇場內,體驗到洞穴或祭儀現場的溫度及感受,畢竟「Numit Kappa」的傳承,是在山谷、部落和田間。我嘗試想像著,當年說故事的人如何以生動的歌舞、肢體動作、或是小戲來傳頌,一些火炬和圍繞的目光,使它能不 斷被複說。說故事的地方,是個開放空間,它歡迎任何階級地位的人,如果劇中意象能傳達出在一種「非藝術性」(諸如使用科技、影像等,或者應該要更謹慎用 之)而烘托出肢體、故事、場域——儘管「實驗劇場」承認或准許各種實驗的可能,說來也成為被建制的劇場空間——,讓它保存點人們群繞著某人聽故事的「原始 特性」,我相信這也會成為本作的可貴之處。

我們期許久未感受的聽故事經驗,也會憧憬古老喚歌的「歸來」 : 聽著長輩說著家族故事、童年時聽著故事睡著、族人說著神話歷史…人愛聽故事,只是數量或多或少,而這種共通經驗不分東、西方。畢竟神話和傳說,從來不拒絕任何人。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即將演出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全長七萬四千頌,號稱世界最大的史詩之一,誠然是完全不同規模的故事形態,然規模並非絕對的判準重點。 我所期待的地方是,在創作者如何讓觀眾體驗到說故事當下的溫度和氣氛,這也是我們或而看多了深載「藝術性」的「當代劇場」,亦要回歸的原始命題。

One Comment
  1. 我是正尉,經與亞洲劇團團長林浿安討論過,要澄清一下「總言括之,它就是神話,儀式。說故事,如此簡單。」這句話有誤。Numit Kappa並非神話。造成讀者或觀眾不必要的困擾的話,在此先道歉。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