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人劇團 x 瘋戲樂工作室:木蘭少女

文字: 吉米不蘭卡
網站: La Casa de JimmyBlanca

 

時間:2011.1.15  7:30PM
地點:國家戲劇院
名稱台南人劇團 x 瘋戲樂工作室  木蘭少女

《木蘭少女》是齣編制完整的音樂劇,擁有青春洋溢與活力四射的氣息,用顛覆傳統的現代橋段和語法,賦予一個傳統故事截然不同的嶄新生命。2010年9月,《木蘭少女》重製的消息釋出,同時也公佈了卡司,衝著洪瑞襄+程伯仁+姚坤君的組合,我就失心瘋買票了 (我愛程伯仁 >Q<)!

(底下有劇情內容)

故事以大家熟知的「花木蘭代父從軍」與「木蘭辭」作為基礎,但從中提出疑問:為什麼花木蘭一定是自願代父從軍呢?有沒有可能是其他因素導致她非得要去從軍?藉此生出並補齊相關的支線。因為父親年事已高、姊姊未婚懷孕、弟弟年紀太小又是gay,但召集令不得違抗,所以花木蘭只好被硬逼著去從軍。

原本百般不願的花木蘭(洪瑞襄飾),聽進了好姐妹蔣邵捷(李劭婕飾)的哄騙與歪理(哈),決定不要老死在崇德村,乾脆讓它將錯就錯,也就這樣從軍去了。除了日操夜操的軍旅生涯,還有和青梅竹馬蔣貫甫(程伯仁飾) + 帥氣將軍簡淳榭(段旭明飾)的三角戀情讓人是剪不斷理還亂。最後,一次的突厥突襲事件,讓花木蘭失去了身旁重要的夥伴,也讓她的女子身份曝了光。

2009台大戲劇十週年版比較起來,劇本與舞台並沒有大改變。在舞台設計上,仍保留多層景片的設計,使其可以快速在木蘭家、崇德村、軍營等場景做切換,各個橋段所使用的佈景道具設計也多保留原狀。只是09年的演出場地為城市舞台,此次則搬到空間較大的國家劇院,總讓我有裝不太滿的感覺。再加上國家劇院的舞台很高,使得上半部的視覺感略顯空盪 (我坐在2F正對舞台的位置)。另外舉個例子,像是上半場最後一首歌曲「愛(唉)喲」,木蘭與劭捷位在正中央,周圍則環繞著拿著小花紙傘轉圈圈的大家。這個場景在城市舞台時,畫面與甜蜜是裝得滿滿滿,傘跟傘之間還會重疊呢!但移到了國家劇院,反而是東一叢西一叢,不太茂密。(註:關於舞台較空的這個問題,有可能是因為我先後看了兩種版本,兩相比較下來才有這樣的錯覺。)

這一次的演員名單相當漂亮,是這齣劇好看的主要因素!除了先前提到,長期在台灣音樂劇耕耘的洪瑞襄與程伯仁外,段旭明的清亮聲音著實幫了不少忙!一首「界限,界線」的男聲二重唱,完全唱進了我的心坎裡,打敗了我心目中原本的冠軍「我飛(非),我願」,榮登《木蘭少女》我最喜歡的歌曲排行榜第一名呀!其餘有他獻聲的歌曲也表現不俗,唱功好,聲音感情又夠,很能撐得起將軍這個腳色。擺脫以往腳色的正經,洪瑞襄準確地詮釋這個徬徨又帶點花痴個性的新版木蘭;至於我最愛的程伯仁,不管是說話的語氣或肢體的表現 (可以注意到他常是邊走邊跳的,有著年輕人的浮動與不定性),都活靈活現地讓傻不隆冬的蔣貫甫浮出舞台,讓人很難想像他是個已經邁入不惑之年的熟男呀!

值得一提的,是《木蘭少女》的配角群們實在太可愛了!或許歌沒有唱得非常好,但表現出的戲味與效果十足。先把戲精姚坤君老師挑出不計,除了原本人物特色就鮮明的蔣邵婕與蔡曉齊(鮑奕安飾),謝盈萱扮演的花木蓮絕對是搶盡風頭;春花嬸王安琪的一句冷靜的「躺著也中槍」+ 身體僵直倒下,所有人都熟悉的現代語言頓時讓劇院裡響起如雷掌聲;邪惡又迷人的軍中反派腳色「東西南北總」,其實是嘴賤機車又帶點天然呆的自我感覺良好族,特別是總教頭(朱育宏飾),演員本身較魁梧的體型,讓他在剛出場發派軍令時,氣勢十足。後來幾個放在總教頭上的橋段,像是自戀地跳著「男人的世界」(我一直覺得這首舞是刻意編得做作、帶點嬌媚的)、被俘虜叫媽媽時,都在無形中拉大腳色個性與觀眾視覺的反差,讓隨之而來的笑果跟著放大許多。另外,背景君們的動作也都做得很充足。當木男與貫甫剛在軍營相認時,後頭有個可憐的菜鳥被老鳥欺負,要他貼著柱子站直,但又不能站的比老鳥高,就這樣來來回回了好幾次。

此次《木蘭少女》的音樂,在重新編曲與24人編制的現場樂團演奏下,完成度非常高,而且相當精緻!音樂劇不只是在戲劇裡放進好聽的音樂,而是要能夠跟著劇情走,或說或唱,引領著情節前進,同時帶出腳色當下的狀態與心裡話。整齣劇的曲風多元,有動人的情歌、激昂的軍樂,也有俏皮的爵士、異國的小品,而突然冒出的有趣小創意 (樂曲裡混入全家便利商店的代表旋律),更是讓人聽了會心一笑。

雖說劇本與09年的版本大致相同,但在結局的地方做了點小修改 (若我沒記錯的話)。09年的版本:戰爭結束後,將軍對木蘭表白心意,但木蘭的心仍放不下死去的貫甫,並沒有正面回應將軍的感情,也沒有交代接下來的可能發展,只象徵性的接下風箏。11年的版本則是戰爭未完,木蘭自願再隨將軍出征,並前往空地放最後一次的風箏。我很喜歡11年的木蘭的決定,從一開始「被迫從軍」到後來的「自願從軍」,從「沒有選擇」到「自己選擇」,雖說兩者的決定都是面對殘酷的戰爭,但做出決定的心情與過程已大大不同。

如同預報裡提到的: 選擇,才是《木蘭少女》 最重要的中心,也是《木蘭少女》最值得珍惜的存在。人的一生就是不停的在做選擇,選擇三餐要吃什麼、大學要唸什麼、工作要做什麼。不論當初做的決定是好是壞,現在的一切,都立基於過去做的每一個選擇。從長遠的角度來看,說不定選擇本來就沒有好壞對錯之分。還記得好幾年前,放棄原本要唸的中央,來到陰雨綿綿的政大。本是心不甘情不願的,但現在回過頭想,要不是在政大唸書,就不會接觸到藝文資源豐富的台北,也不會有現在這個愛看戲的瘋子了 (哈)。

木蘭二次從軍的選擇來得突然,讓所有人措手不及。花媽(姚坤君飾)一句令人心酸的「誰去把我的木蘭給找回來」,透漏出已經回不去的事實:殘酷的戰爭、逝去的至親好友,所帶來的影響遠比想像中的深遠。它抹去了少女的嬌縱,多了義無反顧的衝動。我自顧自的浪漫想法是這樣的:也許,木蘭想回到戰場上,尋找那個令她放不下的答案,尋找貫甫願意為她而執行危險任務的特殊感情。畢竟,唯有面臨相同的環境與壓力,才能感受到逝者寄放在自己身上的深刻。

最後,跳脫作品本身,想談談對票房的想法。這次《木蘭少女》的宣傳做的真的很積極,除了常見的路旗、實體與虛擬文宣、演員上電視節目曝光外,還跑了多場校園巡迴。進劇場看戲當晚,觀眾的熱烈迴響,證明了這是部令人喜歡的好作品,只是票房在開演前仍開得不算漂亮。除了覺得可惜,很大一部份則是在思考「音樂劇的觀眾在哪裡?」甚至悲觀一點想,「到底台灣有沒有所謂音樂劇的觀眾群?」

之所以會如此悲觀的思考,不外乎是觀眾的刻板印象。談到音樂劇,永遠都只有《歌劇魅影》、《貓》、《悲慘世界》、《獅子王》。也難怪去年來台的經典戲碼《變身怪醫》,票房是悽悽慘慘戚戚。更別提有許多的音樂劇觀眾是來自「一窩瘋」與「湊熱鬧」的游移族,聽到什麼有名就往哪邊靠。這樣沒有不好,至少這群觀眾願意花錢進劇場,表示仍是有潛力的觀眾群。只是這樣的觀眾佔大多數,要向這些人推廣新的劇碼,所要花費的時間與精力相對來得多很多。

此外,成熟的歐美劇場生態,可以看到一齣好的作品,連演好幾週、月、年,長時間的固定演出下,終會損益平衡與出現盈餘。但在台灣,常看到許多優秀的劇場作品,往往只有一個或數個週末的演期。很明顯的,這樣的現狀在短時間不會改變。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招來最大的來客數,是現在台灣劇團碰到的重要問題。

或許是戲本身的調性年輕,所以將宣傳的心力集中在年輕族群上 (Ex. 跑校園)。學生的經濟能力有限,對於票房雖有票數的貢獻,於金錢價值上的貢獻卻相對低,這是很殘忍的現實。此時就會想起,似乎總得要有人做前導車來慢慢「養」未來的觀眾。這些可能被校園巡演、誠品199換票、或是其他無預期理由而踏進劇場的年輕觀眾,說不定就這樣一試成主顧,成為未來具消費能力的藝文咖。

希望,這段「培養」的時間不要太久。大家,要加油!

說了這麼多,《木蘭少女》好看、好笑,同時還好感人,如果你還在觀望要不要下手買票,或是身旁有朋友在掙扎是否要賭一下,別浪費時間考慮了,快來把國家劇院坐滿吧!

◎ 演出名稱:台南人劇團 x 瘋戲樂工作室:木蘭少女

◎ 演出時間:2011/1/14~2011/1/23

◎ 演出地點:台北國家戲劇院

◎ 相關網路連結:《木蘭少女》官方臉書點我購票

來源連結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