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雨和霧之間》

文字: 莫兆忠
網站: chong+neng = 忠+寧

《在雨和霧之間》:太長放不入專欄,於是順便另外寫成一篇,過時又私房。

/忠

今年澳門小劇場演出十分頻繁,差不多每個月都有小劇場上演,量的增加,也看見技術上的純熟,上月石頭公社新一代創作人「石仔」共同編作的《在雨和霧之間》是去年本地小劇場演出中少數讓我有點驚喜的作品,用劇場談阿媽,廿年前有許國權的《我係阿媽》,十幾年前有陳栢添的《媽媽離家了》,「石仔」的《在雨和霧之間》跟這兩部作品的最明顯分別當然是創作班底的性別,以母與女關係作題材,除了最後一段陪阿媽散步的錄象之外,母親的形象在劇中並沒有很明顯的被呈現,與其說談阿媽,不如說是回溯自我,透過幾段關於阿媽的記憶,挖進去的其實是自己對自己的反省與認知,也是這戲看得最舒服之處,每位演員從自身的記憶編作而成的片段,都或輕或重地呈現了演員的個性與情感,最後一段拍手起舞省去媽媽聲的煽情,是神來之筆。過去幾年青年劇場創作都很「小大人」,不是說年青一代不能在劇場中談論「老人家」的題材,而是當這些青年劇場觸碰到如社題議題、記憶消逝的問題時,似乎都沒法提出新的,或真正屬於他們自己的視角,甚至在意識型態上比三四世代的劇場人更保守,或者真如呂大樂在《四代香港人》中所言:「在第四代人表達自己的想法之前,周邊的成年人已經結束討論。」而《在雨和霧之間》珍貴之處,在於她們說了屬於她們的,也是只有她們可以說得到的話。

作為一個原創作品,過多的點子、不必要的劇場效果與笑點可能討好了一些觀眾,不過對戲的整體卻構成不連貫和拖泥帶水的感覺,如果有機會再重演的話,應該可以更精煉一點。最後一提是該劇的技術成熟度。石仔成員近年經常跟不同的劇團合作,其中又以大型劇場演出較多,也許因此在這次演出中引入了一些較有經驗的舞台技術人員的名單,我看的是第二場,雖然在技術上也出現了一點問題,但以技術這麼複雜的演出而言,現在的流暢度已算不俗,也是我在這個戲中的意外收獲。

來源連結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