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臺北藝穗節 潘巴奈 (潘靜亞) + 高依璇 (Vicky):啊!禮物

文字: 吉米不蘭卡
網站: La Casa de JimmyBlanca

時間:2014.09.14  2:30PM

地點:關渡山行巷弄劇場
名稱:潘巴奈 (潘靜亞) + 高依璇 (Vicky)  啊!禮物
想說已經跟關渡山行很熟,出了捷運站後便逕自走去演出場地,沒有上前跟志工詢問路線。沒想到,這場演出的探險正是從捷運站外就開始了呀!所以,我又再走回捷運站外,好好的從頭體驗。 

首先,要先在捷運站跟志工抽地圖,分成紅藍兩線。地圖有著手工繪製的質感,希望觀眾花15分鐘,探索場館周邊:打開耳朵聽聲音、用手摸摸不同材質的牆面、還有完成幾個尋寶小任務,如畫下信箱的圖案、窗框的樣式、牆壁的塗鴉,以及喜歡的葉子形狀。正當我困擾著關渡山行地點D的信箱究竟是哪一個時,跟我一起探險的觀眾「啊」了一聲,原來就在我背後。 

這樣的探索經驗延伸到接下來的正式演出。襯著關渡山行的景,巴奈與Vicky像是吟遊詩人般,用聲音、歌曲、偶戲、剪紙故事盒,帶領觀眾去感受她倆之前環島計畫所碰到的種種。正因為演出前的小探險,讓我在看演出時,特別會去留意四周的聲響與風景:這場地是城市喧囂的一角寧靜,悠遊在池中的魚、立在水面上的植物、用竹林一根根排列的背景牆,甚至連風吹過樹葉的沙沙聲,都成了演出不可或缺的夥伴。

演出調性輕鬆自在,談論人與土地的關係。即便原鄉的風和海都可能變了顏色,卻不過分悲情與無奈,而是以溫馨的方式,描繪曾經的家的美好,進而在觀眾心中產生認同感。隨著故事的進行,觀眾也跟著表演者在場館裡移動:水田、小米田、就連室內空間都成了Vicky長輩家的宴席。 

除了大自然的純粹與美好,旅途中所遇見的人,更是難以割捨的存在:酒窩男孩的一聲聲再見 (今天這個場次,酒窩男孩的本尊就在現場耶)、跟著山上居民一同下田種出延續部落的糧食、還有那從南部運來現場的,Vicky家鄉的婆婆 (vuvu) 們所完成的傳統食物 (用月桃葉包裹著小米與豬肉,外觀很像是粽子) 等,讓演出不只是聽覺與視覺,連味覺都顧到了。 

Vicky和巴奈的窗框箱子裡,帶了好多好多的故事回來。跟著Vicky的最後一首歌,巴奈在窗外掛上了旅途中、同時也是剛剛聽到的故事裡,所有所有的記憶 (用剪紙表示):白雲、魚、行李箱、斗笠、載著兩人的小貨車、小米等等,讓大夥兒重新回味這一小時裡的每一個細節。從單純的感受,到創作成作品與大家分享,這些旅程中的禮物,不只充滿了創作者,也深深感動了觀眾呀!


來源連結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