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百年國慶晚會《夢想家》

文字: 周力德
網站: 文化部log

如果不是盛治仁與賴聲川在聽奧的合作成功,如果不是盛治仁後來到中央當官,如果不是盛治仁想起賴聲川足以扛起重責大任,如果不是賴聲川在表演藝術界的豐沛人脈,如果不是這些人脈更豐沛的創意與執行力,那麼,建國百年國慶晚會恐怕不會出現這齣融合音樂、舞蹈、戲劇的搖滾音樂劇《夢想家》。

當然,除了盛治仁與賴聲川,《夢想家》更歸功於所有幕前幕後為了演出而奉獻的夢想家們。因為有這些夢想家,才能使這齣音樂劇在台中的戶外劇場圓滿呈現,亦使建國百年國慶晚會令人耳目一新,而一般民眾透過現場或者電視,更可發現平時望之而令人敬畏的表演藝術,足以在國家的慶典場合中擔綱而表現得雅俗共賞、令人津津樂道,這絕非望之而遙不可及的夢想。

作為中華民國有史以來國慶晚會的首齣音樂劇,《夢想家》難能可貴也值得鼓勵。這並非謂《夢想家》如何完美,相反地,要是《夢想家》的舞美更有時代感一點、服裝造型更考究一點、演員的功底更紮實一點、編劇更用功一點、歌詞的意境更優美一點……那麼,《夢想家》一定朝完美更進一步;尤其是1911與2011兩個時空環境的交織,編劇與導演在面對前者的時候,令人感到不知所措、相形見絀,可見歷史人物對於當代編導而言產生了多少陌生與隔閡!例如,孫中山在黃花岡起義時人根本不在廣州,他如何能現身於革命機關?即便現身,身旁怎能空無一人、沒人掩護?是的,劇場不是歷史博物館,對於符合史實與否毋須苛求,然而,涉及歷史的戲劇片段,特別是刻劃那些為了建國理想的夢想家人物,對於他們所屬的時空背景與若干基本的細節能更準確與貼近一些,應不是太過分的要求。

《夢想家》將國慶晚會的主持人巧妙地轉化為劇中人;在表演藝術中,這種劇場的實踐與手法不算新穎,但在國慶場合上卻是頭一遭。以往的國慶晚會,主持人負責的是暖場與串場,《夢想家》則是將其融進劇中,使其成為劇情的有機成分,篇幅雖不大卻畫龍點睛,而透過如此安排,舞台上原本在演的那一齣關於追尋舞蹈夢想的戲,一變而成了這場夢想的現在進行式,使台上的夢想在當下化為實現。這也證明了,只要有機會展露鋒芒,台灣的劇場表演與劇場的夢想家們總能發揮創意,令一般民眾感到驚豔。

政府正全力發展觀光定目劇。有了《夢想家》的實踐經驗,將來何不將「音樂劇」給「定下來」,作為往後國慶晚會的固定節目?因為,音樂劇融合了音樂、舞蹈、戲劇,不但是表演藝術的綜合饗宴,更能動員樂團、舞團、劇團的工作者同心協力、共同創造,展現出台灣的創意與軟實力。這個提議絕非只是夢想,期待政府能慎重考慮,化夢想為實際。但願明年國慶晚會,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是另一台比《夢想家》更出色的劇場演出。

來源連結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