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來的編輯室報告: 值編的心情小抒發

文/左一




前陣子我一直很煩惱一個問題為什麼美術館可以湧入像菜市場一樣多的人群? 為什麼大家會排隊買金馬影展的票? 為什麼樂團表演也是一樣?甚至表演場地可以自給自足成為商業空間”?
這些現象都讓我大呼感嘆,原來台灣的藝文人口那麼多呀!
反觀劇場呢? 如果沒有公部門補助,還能營運的團體有幾個呢?
就算展場裡的觀眾有超過一半只是在湊熱鬧,那為什麼沒人跑來劇場湊熱鬧呢?
這個問題令我困擾不已,直到一位香港朋友告訴我,他覺得看劇場表演的門檻比較高,不只是因為很多戲只會在一個週末演出,錯過就看不到了,還有就是要考量到有沒有人陪伴? 票價高低? 進了劇場被關在黑漆漆的地方假使看不懂的話,恐懼感會比看電影還要強烈這些考量我暗自放在心中持保留態度。
然後又在一次聚餐上,小劇場學校校長溫吉興用淡淡的語氣說: “因為環境不成熟嘛! 假如一個社會連溫飽都有困難了,怎麼能叫那他們搞有機栽種? “
這樣的解釋,稍微讓我服氣一點,只不過啊,我想到的問題還有下列這些:
1. 只想當個藝術家
曾經去拜訪再現劇團,他們在中正紀念堂附近,有一個還不錯的地下室自營空間,除了提供排練之用,每年還會舉辦劇展,不只戲劇演出,還會有靜態展覽,算是規劃得很不錯。我跟黃民安說,我覺得自營空間會是一個趨勢耶! 他搖搖頭,他說還是有很多困難。我直接問,這個空間有什麼賺錢的用途嗎? 民安說第一,出租場地會影響到他們排戲時間,所以不喜歡。第二,舉辦像補習一樣的社區課程,不是很有興趣。總歸一句,各自去外面兼差來照顧這個地方,是目前比較好的方式,與其做個經營者還是比較想當打工仔藝術家。當然,我很欣賞他們用很便宜的價錢租給獨立創作者做演出,但還是從他們身上看到普遍劇場工作者的問題。身為創作者你會很有想法,你的心美好而豐富,商業行為雖然不比創作有趣,但並不是什麼齷齪事。
不是說要靠藝術賺個大富大貴,至少要達到自給自足的程度。
2. 老實說我越來越少看戲了
這一兩年非常急速地,看戲的量崩潰下跌
票價漲太兇了,地雷比率太高了。雖然優秀的創作者一直都有,但平均上水準感覺沒有什麼突破(我是說感覺上喔!說不定有很多很棒的戲我沒看到)
其中,粗糙是我會介意的問題,很多技術問題不難解決,但卻做得非常低傳真,低到明顯和戲本身不搭不能算是設計,也許他們不認識有錄音設備的人、也許他們也真的不會剪接、也不認識會做設計的人、也許是被印刷廠欺騙拿到DM發現整個都糊糊的來不及修改
另外,有了台北藝穗節之後,戲劇系學生畢業之後繼續做戲的數量有提高,但為什麼還是了無新意?
3. 我們的環境真的有很差嗎?
當眾人在怨嘆小劇場好窮喔””好克難喔的時候,能否去想想環境真的有那麼爛嗎? 好幾次聽到日本人看到台灣的劇場、排練場時,驚嘆地說好大啊~” (他們說o~gi~) 說日本很多小劇場轉兩圈就會撞牆什麼的,台灣的寬敞多了。也聽過我那來自馬來西亞的朋友說,台灣的戲好多,做戲的人看戲的人也好多,馬來西亞一個週末不會超過兩三齣表演同時上演,也就是說,所有在馬來西亞的演出他可以全部看完不怕撞期,來台灣之後覺得好忙,有太多活動可以參與了。澳門阿忠也曾說台灣的排練場設備已經很好了就在我們抱怨某某排練場沒冷氣的時候
4. 也是啦! 兩億一千五百萬耶!
夢想家事件算是一個個案,也可以說是一個政治事件”(!?)
在大家罵聲四起的時候,我想說政府早就靠不住了,有錢人也不討喜,快點學會自己靠自己才是更好的方法,畢竟台灣權貴人士只想贊助馬上看得到結果的單位,他們感興趣的絕對不是藝術,絕對不是未來。舉例來說王彩樺之類有商演能力的歌手也能拿到新聞局補助發行專輯朱延平導演的<<大笑江湖>>也獲得數目不小的輔導金,可能他們所追求的東西太深奧了我們都不懂


這篇文章我已經重寫三遍了,怎麼寫還是怎麼不開心,一直在嘗試用更平和溫柔的語氣,卻怎麼搞的老是變這樣? 同志們,革命尚未成功啊~~~



p.s. 每週網站的右側,有一個"每週看戲日記"發現了嗎? 快去玩!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