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家」教我們的一課(1)

文字:周力德
網站:文化部log

撇開選戰的紛擾,讓我們平心靜氣地面對「夢想家」教我們的一課。其中之一,是關於「藝術服務政治」的討論;有人認為它服務於政治,有人不這樣認為。對此我沒有答案,只想提出幾個思考的方向,讓我們一同探討。

第一,程序面。戒嚴時代的台灣與現在的中國大陸皆有所謂的審查制度;一件作品要先經由政府的審查,通過了才能上演,因而使這種制度造就了藝術為政治服務的環境,換言之,如果政治不正確,藝術也就再見,其結果是冒出一堆政令宣導式的作品。現今的台灣,在制度上,類似情形已不復見。如果政府與藝文團體之間透過的是投標締約的程序來連結與合作,例如「夢想家」,那藝術與政治之間存不存在服務者與被服務者的關係?這點值得首先提出來思考。

第二,文化面。我曾到北京798參觀藝術,其中有些創作很露骨的在歌頌毛澤東。藝術家說,沒人要他這樣做,更沒有上級領導來干預,完全是他出於本心,自己願意這樣做。試問,他的創作算不算藝術?如果算,那他是否在服務政治?對他而言,他認為作品所服務的不是政治,而是他自己;只是他關心的喜歡的,恰好是政治人物,如此而已。是否,正面的刻劃政治人物的藝術,便是服務政治之作?同樣地,「夢想家」對於劇中的政治人物,有正面的描述,它是否在服務政治?

第三,慶典面。「夢想家」的特殊之處在於,如果沒有「建國百年」便沒有它,換言之,如果「夢想家」有一個主題,非「建國百年」莫屬。但這四個字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義,有人認為這很政治,有人覺得這是另一年度的國家慶典,只是時間剛好走到一百。前者的觀點自然會將「夢想家」視為是附屬於政治之下的作品;對後者而言,它是另類的秀場,與政治無關。我們不妨想像一下,如果將「夢想家」自「建國百年國慶晚會」的脈絡中抽出,那它還政不政治?它能否被稱作在服務政治?

第四,目標面。要去認定一件藝術是否服務政治,可觀察它事前是否設定它的政治目標,及其目標是如何達成的。但,有些情況會使這種觀察變得複雜,例如一些先進的民主國家也會舉辦國慶,活動的參與者也包括了演藝人員與藝文團體。若說這些人在事前設定了怎樣的政治目標,沒人會相信,因為他們只是單純的表演,唱一唱動聽的歌,如此而已。然而,無心插柳柳成蔭,他們很可能達成某種「政治性」的目標,好比說觀眾看完他們的表演,對社會更有向心力了,對國家更有認同感了,對身為國民更有光榮感了。我們不妨思索一下,就這點而言,「夢想家」應如何定位?

第五,創作面。從內容來看,「夢想家」最政治的部分,應是包含了那些為革命而犧牲自我的先賢先烈,以及革命成功以後的國旗飄揚,民國誕生。對某些人而言,這是藝術服務政治的鐵證。但我們可換一角度想,林覺民究竟屬於某一黨派,還是整個國家?沒有哪位美國人會覺得華盛頓只屬於共和黨,但,在具有統獨爭議的台灣,林覺民很可能只屬於「他們的中華民國」,甚至只屬於某個黨派,而不屬於台灣歷史與人民。從這個角度而言,對先賢先烈無感,同時打從心裡抗拒,那「夢想家」只能是大中國的政治樣板,而缺少本土的國民意志。但,我們終究要捫心自問,民國的起點究竟是不是我們國家的起點?而民國,是我們的國家?是已死的政權?是不得不用的招牌?是某一政黨的專屬產物?你的界定,將決定「夢想家」是否在服務政治,或者,服務的是哪一種政治概念。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