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見證者-寫在《林靖雁的解離症》首演前

文字: 黃佩蔚
網站: 蔚藍海岸抱






一個見證者
寫在《林靖雁的解離症》首演前

文/黃佩蔚


應該是今年2月吧?林靖雁問我做製作人,我其實為難,一則因為跟自己說好2104下半年不接製作了,(後來還是食了言),二則是始終不覺得自己是一個(好的)製作人,我說我得認真考慮。後來,他跟我說,那可不可以當顧問就好,我們想自己試試看,“我們”指的是林靖雁自己跟其實也沒做過製作的TINGO,還有他的導助 張零易。於是180天過去,看著一切的跌跌撞撞,還是走到首演這一天。中間的製作甘苦,放在各個劇組裏,終究大同小異,此刻變得一點也不重要。


就在前幾周,為了那個食了言的製作《Shapde5.5 劉守曜獨舞》做資料研究的時候,腦中卻好像看到一個畫面,世代傳承,是不需要言說的,他就是會這樣發生著。1991年,侯俊明跟劉守曜等人共同完成作品「侯府喜事-拖地紅」,在當年師大正門口對面的尊嚴藝廊二樓,嘗試不以導演為唯一意志的戲劇結構,讓裝置、音像、肢體演出,平行並置的構成總體藝術。另一個功課,因為今年是田啟元50歲,耳邊、手邊聽到、接觸的,是1980-90年代,臨界點劇象錄的前世今生。

突然之間,歷史,紛至沓來。因為蘭陵劇坊所以有了優人神鼓、表演工作坊、屏風表演班,因為優人神鼓,把劉守曜帶進劇場。因為臨界點劇象錄,成長了溫吉興、王偉廉、林文尹等等,溫吉興發起了小劇場學校。因為小劇場學校呢?

時序一轉,2014,小劇場學校成立第四年,林靖雁是其中一個學生,他說要作戲,找了六個導演以“他”的解離症為核心,發展六個作品,成為兩周六檔演出的《林靖雁的解離症》計劃。如果這件事情有前身,應該是小劇場學校的三三小劇會,由杜文賦發起,讓每個小劇場學校的學生自由報名參加,一個晚上,每個演出不超過15 分鐘,演後討論比演出時間還長。精神類近於臨界點劇象錄的在我們房間裡戲系列。從寧波西街地下室的自由入座、歡迎樂捐,到牯嶺街二樓的一場150元,兩廳院售票,林靖雁鮮少缺席。


從現在回看歷史,一切如編織縝密的蜘蛛網般清晰。從歷史注視當下,我們只需看著、跟著,以一個實踐者或見證者的身份、抑或只是旁觀者,一起經過一個時間。十年之後,其中的有些事情,會在台灣小劇場史上被某些人記得,甚至被記上一筆,你我或許都在其中。然後被搜尋、被回頭看。臨界點劇象錄的我們房間裡戲系列跟小劇場學校的三三暗黑小劇會,帳篷劇系列跟《沒魚 蝦也好》(註),「侯府喜事-拖地紅」跟《林靖雁的解離症》…….。

該要如何慶幸,在這個張牙舞爪的世代,有一小群人,用最低限但一點也不便宜的方式來做劇場。私心的希望,這群人不要太早太快就拿到太多的補助、不要太快成名、不要太容易被讚美,能夠在這樣有限制的狀態下待久一點點。10年之後,才能再回頭看今天所做的這些事情,為那時的我們起到什麼影響。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by Steve Jobs

《林靖雁的解離症》  8/15-17 & 8/22-24 牯嶺街小劇場二樓藝文空間 


(註)《沒魚 蝦也好》,2013年9月,未滿18歲的張零易(編導)跟林靖雁(製作)組成沒有立案的睡眠十二小時合作社,在竹圍工作室租借一個演出場地跟一間駐村客房,劇組人員全員進住,用一周的時間,共同生活、輪流分工、排練、演出。

來源連結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