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芙烈達》

2014臺北藝術節《九面芙烈達》

日期:2014.09.05 () 19:30
地點:水源劇場
文稿:相宜

  第一次知道芙烈達‧卡蘿這個人,是在一堂攝影賞析中接觸到她的繪畫集,當時是先被那些風格強烈的畫作所震懾吸引,接著才對這些畫作的畫家產生好奇心,之後便陸續對她做了一番瞭解與認識。當得知台北藝術節即將展演由英籍導演菲立普‧薩瑞立受邀與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合作,集結台灣、香港及馬來西亞的演員,演出劇作家凱特‧歐萊莉的新作《九面芙烈達》時,即想一睹這個跨國組合在台灣的全球首演,如何詮釋我所認識的墨西哥女畫家-芙烈達。
  在進入黑盒子演出的場域裡,試了幾個角度後,發現都無法避免舞台上據立著的幾個大方框或縱或橫切擋觀眾觀看演員表演的完整視線,舞台畫面及懸在天幕上的兩幅投影白幕,同時也被切割成塊,有些小小遺撼。坐定後,才認真聽到一段不斷重複著的由一對男女討論有關芙烈達內容的廣播,夾雜著幾種語言,有些聽著不是很理解。整個舞台空間立著五個大方框,左右舞台擺設著吊掛絲巾、洋裝等衣飾配件的置衣架,還有鞋靴、毛巾、浴缸、馬桶、凳子、獎杯、拐杖、支撐軀體的背架及日常生活用品等,很明顯的,這偌大的舞台就是設定為一位需要輔具行動的女士的起居空間。演員們則在持續的廣播聲響中、場燈未滅時,由舞台邊各處緩慢游移進場就位。
  首先一位飾演芙烈達的敍事者開始一段獨白,並以她為全劇主軸述說著芙烈達自己的故事,接著啟動了與其他四位同樣飾演芙烈達其他面貌的演員彼此間交互的自我檢視與對話,並以大量的台詞運用此形式貫穿全場。舞台上為畫框意象的大方框,在劇中被頻繁地使用著,當演員們以不同的組合在各個框內定格時,即形成一幅幅芙烈達的經典畫作構圖,當在框內敘說時,便像在講述著這幅畫作背後的故事。劇中適時穿插著已拍攝好的影片或旁白,來輔助說明或強化敘事的內容,然而某些段落僅出現部分面孔特寫,講的話聽得不是很真切,但某些段落以在地化的敘事口吻呈現,幽默貼切,似乎較能引發共鳴令人會心一笑,其中一個投影幕也不時播放著星雲的影像。在整齣戲節奏偏緩、調性寧,並無太大明顯起伏的激情情境中,偶有角色與觀眾活潑互動的情節,倒是增添了一些輕鬆有趣的氛圍。
  故事由芙烈達的流產經歷切入,主述者獨白後,幾個芙烈達們便開始密切交相對話,討論著喜悅、痛苦、背叛的種種往事是否該記憶或遺忘,她說著:「或許遺忘也是一種仁慈。」但即使她想要遺忘,身邊這些芙烈達就像是心中的幾個自我,以各種不同角度的看法,不斷在她身旁慫恿提醒,迫使她面對這些不堪的痛苦回憶,她打算開始面對它們,並釐清這許多恩怨情仇的複雜情緒並反覆地省思,於是她說:「這就是妳們在這裡的原因」,她決定將這些喜悅、痛苦、背叛抒發在畫裡,畫她的現實,也看到更多的自己,在畫中她是完整的,毫無隱瞞,無不自在,也道出如何由極度沒自信到決定創作的心路歷程。
  之後的幾個段落接續描述她在創作上的努力拼命以期得贏得尊重;著男裝以表達性別平權爭取認同肯定;被丈夫、姐妹背叛一度尋短的內心掙扎;轉念敞開心房接納事實,從而對丈夫的愛更加堅定強烈;對政治立場的表態與轉變;車禍事件、漫長的治療過程及其後遺症,帶給她生活的種種不便與極度痛苦的影響,以及經過數十次的手術後對醫院治療步驟瞭若指掌的處境;傳統宗教儀式流程的詳盡介紹;自行研發的麵包食譜製作方法及步驟示範講解;被以救護車載去她的個人畫展場地;還有身體日衰後雖卧榻虛弱仍奮力作畫不輟;意識到死亡即臨、生命將終,不免回想一生中歷經意外的傷痛、多次流產、終身不育、婚姻與愛情的折磨、病痛的摧殘、反復接受手術治療的無奈等等不順遂的遭遇,終於大感:「為何要折磨我!」;尾聲以祝聖儀式表達她走向人生的終點,通過生死之門,步下階梯,走向死亡,也是走向亡靈之所在,成了死亡女神。
  全劇所有段落都有許多觸動人心的點,但其中一段在播放示範她自行研發的食譜製程的影片時,與現場兩位演員巧妙配合影片內容,邊做麵包邊對丈夫的不忠發洩不滿情緒結合,尤其令許多觀眾對她的怨憤不甘心領神會。演員們都是資深劇場工作者,熟練地講述大量的台詞,肢體動作穩健純熟,走位的交錯流暢,相互之間默契十足、時時刻刻高度專注,準備功課肯定下了不小功夫。全場看完自覺像是欣賞一首抒情的管弦交響曲,平穩、幽靜、感傷,有些淡淡的哀愁,到了散場還久久縈繞揮之不去。另外,本劇以懸置天幕上方的屏幕全程投放英文台詞,同時服務需以英文輔助的觀戲者,也不得不謂貼心。
  這齣戲呈現著芙烈達的各個面向,每個面向都像是她的一塊碎片,支離不全,但這些碎片全部結合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她。不管《九面芙烈達》如何呈現,芙烈達在我心中一直是堅毅、勇敢、美麗的化身。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