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目劇的發展環境

文字: 周力德
網站: 文化部log

在舞蝶館上演「定目劇」的舞鈴劇場日前傳出財務危機引起媒體關注,消息一出,總統、總統夫人、文建會主委紛紛跑去關心,既溫情又擁抱,鼓勵舞鈴繼續走下去,足見當初對於定目劇的發展與前景的樂觀是多麼一廂情願。

聽夠了官員們動不動便舉百老匯《歌劇魅影》與《貓》作為例子來勾勒台灣發展定目劇的願景。殊不知《歌劇魅影》之所以成為《歌劇魅影》,《貓》之所以成為《貓》,與百老匯脫不了關係。從某種程度而言,它們固然是好戲,但正是由於有百老匯這個世界級觀光平台將它們推向世界,它們才能愈演愈紅,魚幫水水幫魚,受惠於百老匯的它們又帶動起百老匯熱,使文化與觀光在資本市場的運作邏輯下創造出驚人的產值。

台灣沒有類似的環境,是的,連「類似的」環境都沒有,更要命的是,各級政府以為發展定目劇只需要從旁補助,便算盡守本分。於是,台北市政府向表演團體招手,說只要你們來演,場租只要三折,演出場次與周數也可以彈性調整,減少你們的成本負擔;有意願的觀眾只要手上有怎樣的商品即可換得看表演的入場券折扣,增加觀賞的意願。文建會更官僚,一筆錢擺在那裡等表演團體申請,美其名是在鼓勵,但給完錢以後便任憑表演團體去單打獨鬥,沒能力的就自生自滅,與我無關;有能力的做成功了,我再來沾光。從中央到地方,官員不知道作為定目劇推手最重要的工作,在於整頓環境。

以舞鈴劇場的演出地舞蝶館為例。這是一個與花博高度相關的場所,那麼,在此上演的定目劇,理應與園藝或者大自然有關;如果無關的話,其實可以不必在此地演出,不然,就必須考慮讓花博公園轉型。從這個角度而言,目前的花博公園其實限縮了定目劇的主題;定目劇儼然成了花博主題劇,表演題材受限於園藝環境,發展性不大。

最關鍵的是,花博公園的觀光價值何在,公部門找不到着力點。觀光定目劇要想可長可久,依賴的便是源源不絕的觀光客,而觀光客想要的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在地特色:只要你有而我沒有的,對我便構成吸引力。試問花博公園的吸引力何在?問問台北市民花博公園現在有何展覽,幾人能回答得出來?連台北市民都不見得認同它足以代表台北市而推薦給他人,觀光客為什麼要來?當觀光客心存疑慮時,在園區內上演的定目劇豈能一支獨秀而不唇亡齒寒?

其次,花博公園附近有什麼特色小吃、店家、料理、景點,可以配套起來連成帶狀的熱點,也是觀光定目劇發展的重要條件,而交通因素更是不能忽略。對士林夜市有興趣的觀光客,其實只要一段公車,幾分鐘便可抵達花博公園,反之亦然;如果搭乘捷運,劍潭和圓山僅一站之隔。夜市的人潮能否適當地引導至花博公園?捷運局家大業大,台北市政府為什麼不協調一下,凡持花博公園定目劇門票者,可享有圓山-劍潭免費搭乘的優惠?交通是台北市最有利也最好借題發揮的重要資源,為什麼公部門不能納入考量,創造誘因?

我相信想得出好點子的人比比皆是,但重點在於整頓環境。如果政府不去檢討現階段環境面對於定目劇發展的阻力,那麼定目劇只能走一步算一步,繼續拿納稅人的錢付學費買教訓。

至於另一座對於發展定目劇寄予厚望的水源劇場,請參考〈水源劇場不是定目劇的合適場地〉一文。我多麼希望該文現已過時,可惜沒有,而且至今仍有一點點可讀性。

來源連結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