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屆台新藝術獎‧戲劇類演出節目‧年度觀察報告

文字: 于善祿
網站: LULUSHARP

【本文首登於《PAR表演藝術》232期,2012年4月號,頁100-101。】

連續幾年,在大型活動接踵而至、「文創法」公告施行、「辛亥革命─民國肇建」百週年、「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口號叫得和做得震天價響等等共伴效應下,演出量極遽爆增,很快地,對於表演藝術的年度觀察軸心,會往量化統計分析傾斜,屆時,大部分的藝術創意都會被數字化、被百分比化,甚至被平均化,那樣的分析將會嚴重偏離真實與生態。

端視2011年戲劇類的演出節目表現,有幾個指標關鍵詞值得我們注意:

【1】 創意策展──在爆量的演出訊息中,想要凸出且吸引觀眾的目光與觀賞的興趣,高度創意的策展規劃成了當代很重要的行銷手法。河床劇團的「開房間」、台北市梗文化基金會在第四屆台北藝穗節所策劃的「第四屆台北藝穗節」、飛人集社的「第二屆超親密小戲節」、蔡明亮的三齣獨角戲「只有你」,可以算是年度創意策展較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案例,在觀演關係、表演空間、表演與身體的現象學、表演類型等方面,都開啟了不小的美學討論空間。

【2】 獨角戲──絕對不是為了壓低預算,而是為了凸顯「身體─表演─敘事」的獨特美學,因為挑戰性大,所以對於越來越多的表演者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尤其是透過獨角表演,而彰顯性別自主與身分認同的強烈意識。單是2011年裡,至少就有王世緯的《鬼扯》(外表坊時驗團)、張雅萍的《殭講!!》、賀湘儀的《耳背上的印記》(三缺一劇團)、于善敏的《自由行──兩人同行,一人免費》(PLAY劇團,舊戲重製)、蕭景馨的《房間碎碎唸》(Be劇團)、楊登鈞的《藍祈雅啵棒》(人力飛行劇團)、劉淑娟的《蛇的練習》、蔡明亮的三齣獨角戲「只有你」(分別為李康生、陸奕靜、楊貴媚)、彭子玲的《豐饒之地》(烏犬劇場)、邱安忱的《我的妻子就是我》(同黨劇團)等。他們各有獨特的身體風景,絕對是年度特推的私房景點。

【3】 七年級生成為創作主力群──這幾乎是不同國家、地區、文化、年代,都類似的文化現象,這群20歲至30歲的年輕創作人,涵括了戲劇科系相關及不相關的在校生與畢業生,他們成長於電視、網路、動漫盛行與媒體資訊爆炸的時代,彼此的交流聯繫與跨界合作相當頻繁,作品多半呈現小品情調、生活瑣事、心情抒發、歷史失重、片段拼貼、魔幻寫實等特色,時不時對當下的政局與社會諷刺或惡搞(kuso)一番,以達阿Q式的精神勝利,同時表達對現實的無力與無奈感。

【4】 表演進駐非傳統的空間──有明顯的增加態勢。譬如:內容同樣涉及禪宗公案的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十牛圖》、優人神鼓《感光。優》,分別運用三級古蹟蘆洲李宅之歷史建築、老泉山上劇場之自然環境條件與其特有氛圍,規劃流動的線性表演;河床劇團「開房間」系列作品,進駐旅館不同房間,提供每場次唯一觀眾五感並用的特殊觀賞經驗,穿梭現實與魔幻的疆界,探向個人與社會記憶深處的甘美與苦澀,為觀演關係建立深刻、有趣而豐富的可能性。另外如《米靈岸》、《迴夢Lalaksu》,將原住民文化題材放入華山創意文化園區,寄寓了族群認同、思念部落的濃郁情感,《創造──下一個風景》、《繼承者I、II、III》則是「周先生」、「驫舞劇場」於華山文創園區不同空間的跨領域創作,善用原有開闊空間及其幾何肌理美感,結合聲音藝術、視覺裝置、舞蹈肢體,迴響良多。

【5】 戲曲的實驗與嘗試──《水滸108II-忠義堂》(當代傳奇劇場)及《安平追想曲》(秀琴歌劇團)可為代表。前者號稱「電子搖滾京劇」,強調跨界混血,全場呼嘯張揚,令人血脈賁張;後者標榜「現代歌仔新調」,體現「因詞創曲」的編腔特色,舊曲新調溶接自然,令人回味再三。另外,《百年戲樓》(國光劇團)則是以舞臺劇包裹京劇,自有其精緻質地。

其他如「外國導演,本(跨)國劇作」、「音樂劇創作熾盛」、「作品內容懷舊風」、「減壓喜劇」等,都是近幾年創作形式與內容題材的風向指標,延續至今,仍強而有力。可以從這些作品中看出對於社會現實的集體迴避或紓解,游離到情感與記憶的懷舊中,或者透過音樂與喜劇紓壓;至於邀請外國導演,其背後心態或美學理由究竟為何,能夠撞擊出多少文化與戲劇表演的衝突,或者「國外月亮依舊比較圓」的文化媚外潛意識,又或者認為國內導演已達某種瓶頸,不得而知,但也都有可能。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