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劇場‧穢土天堂二部曲《地下女子》

文字: 于善祿
網站: LULUSHARP

時間:2014年9月27日
週六19:30
地點:糖廍文化園區B倉

我是事後才知道:兩位演員(鍾伯淵、曾珮)在演出過程中,不斷地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到右下舞台拿起一張有字的牌子,並將其掛在旁邊的一索滑輪繩組,等到掛上去的牌子越來越多時,我才警覺那是每一個場景的標題,總共有十幾個,除了第一個(〈序場〉)和最後一個(〈終曲〉)是固定的之外,其餘都是兩位演員「隨機」選取,以決定下段演出段落(說是「隨機」,倒不如說是隨演員的當下表演情感與直覺而選牌,因為當牌子在舞台地板時,字是朝上的,他們可以根據情緒的波動狀態來選擇與調適;不過倘若字是朝下的,那就真的是「隨機」了,我更期待這樣子演出),演員的主控權相當大,幾乎就是整個演出情緒流動的發動者,而且其他如燈光、樂手(馮荷軒)、歌手(Comei)也要臨場隨之變換,考驗彼此的默契與隨機應變。

挑戰這樣的形式,既大膽也具實驗性,至少在我過去的看戲生涯中,尚未見過;對我而言,這使得整齣戲的敘事必須具備隨機、破碎與片段的特質,但同時又能提供某種內在統一的情境與氛圍,這點掌握得倒是挺好的,整齣戲雖然沒有太大幅度的故事發展,但卻讓人印象深刻地警覺到地下社會的無盡迷宮意象,結合大篇幅的鋼筋骨架結構,甚至締造出集中營營舍與床舖的感覺,有時也像集體農場或人民公社,總之就是一種被地上世界所監控與凝視的空間。

在有限的經費與人力條件下,能夠設計及搭設到這個程度,已誠屬難得。我約莫只對於佔去較大走位空間的大水池有點意見,因為它的存在,阻擋了不少演員的走位,造成視覺上會有點傾斜,而往中及右舞台靠;其次,則是與我所理解及想像的後工業或者後浩劫廢墟感,有點距離,我總覺得那些鋼筋骨架或者舞台地板可以再做點什麼處理,目前看起來還是太在「秩序」之中。

我喜歡的是劇本所透發出來的史詩感,知道這是穢土天堂的第二部曲,滿心期待看到第三部曲的完成與推出,甚至是屆時一至三部曲一口氣看完的滿足感。編導鍾伯淵將整個故事與人物去時空化,但似乎又能感受納粹、屠殺與集中營的影子,甚至是更具普遍性的壓迫與被壓迫的關係、文明與毀滅的關係,這在古今中外的歷史或今日,都不缺例證。鍾伯淵不去細數與呈現那些例證與細節,反倒讓兩位演員去扮演諸多角色,在每一場的兩人對話當中,拼貼那巨大文化屠殺圖像的幾許片瓦,單是這些,角色和觀眾都可能已經感受到其殘酷的力量,已能想像那巨大結構背後的暴力與癲狂。

有點可惜的是,兩位演員的表現稍嫌貧弱了些(可能是我觀賞的那個場次,演員「隨機」取牌之後,所決定與排列下來的情緒主線就是這樣,那就無可厚非,畢竟我也沒機會看到其它的排列組合情態),雖說兩人不斷地在諸多角色之間轉換,但多半屬於外在表面的角色轉換,無法透進不同的角色之中。倒是Comei的詠嘆歌聲,適時、適情且適切地豐富了戲的內涵,這點是值得讚許的。

來源連結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