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舞 < Shade 5.5>

時間:2014927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節目名稱:Shade 5.5
/沈芳萭

不論是戲劇還是舞蹈,通常買完票之後,我就不會再去注意節目的簡介或是宣傳文字,因此,往往到了現場,甚至是演出開始後,我才想到或是意識到演出的主題,這次亦不例外。 
懷著一只空杯的狀態、不帶任何預設或是預期心理來到牯嶺街,在工作人員的指示下,走入劇場空間。因為來過牯嶺街小劇場多次,一看到觀眾席設在進門的左手邊,很自然而然就踩上階段,坐下,「中規中矩的觀眾區與舞台使用範圍」我心想著。但接下來在舞台上所上演或是發展的一切,遠遠超出我對這個表演空間的想像與熟悉度。 
舞台上說要是空無長物也行,說是一只長布也行,整個舞台上沒有任何道具或是物件,只有一塊約表演空間四倍大的白色伸縮布固定在控台四個角落的伸縮桿上。接著,黑白電視的黑白條碼投影在白布上,腦中忍不住浮現又是一齣結合投影與舞蹈的演出形式」的念頭。慢慢地,白布上投影的手臂漸漸立體化實體化,舞者從白布下探出手臂上身到全身,雙手拉著過分裝飾的紅色波浪舞裙,在舞台上移動,鮮紅色像花一樣張牙舞爪地/盛開的裙擺潔白的布幕和肉色的上身,構成一個強而有力的畫面,雖持續進行發展,卻讓大腦產生所謂的視覺暫留,讓人無法忘懷這麼一個簡單卻強烈的意象空間。 
原以為這只是一大片白布,隨著黑衣人的操控與伸縮桿的遙控,白布除了作投影布幕和布景外,亦創造出一個非比尋常的三度空間,由一交疊成二二發展為四,讓人想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宇宙觀,時間的方向性變得模糊,時間彷彿不再流動,又好像是不斷流動,因為持續運作而顯得停滯在某一點上。
我不確定眼前是一個開始還是一個結束,是一個循環還是一個回顧,但眼前確實出現一個由生到死、再到重生的過程,縮影至膠捲中,快速放映著,又隨即被拉回舞者身上。 
以對舞的理解和過去觀賞的經驗,無法將這樣的演出形態歸在舞蹈類,但象徵性的符號和情感的迸發溢滿這個作品,無數的聯想因為三維空間的轉變、舞者的身體手勢、步伐、聲音的質地而洩出,儘管不了解舞者的背景與創作理念,仍能狗受到一股對抗惡的糾結心理。滿口的英文好像是一個咒語,揮動的雙臂好像是在驅趕惡魔,一度我好像看到浮士德與惡魔對峙的畫面,舞者的肢體呈現出飽受吸引又極度抗拒的狀態,不、不、不、他接受撒旦的邀請?!蛻變成另一個型態出現?看似祥和的狀態,其面部表情卻透著詭譎的意圖,似笑非笑,讓人覺得可憐又覺得害怕,若放到個人的刻度看待,這跟平日裡想法受到拉扯、受到阻撓又有何異?

坦白說,看到這樣視覺效果,當下是驚訝萬分,嘖嘖稱奇,用視覺饗宴來形容這齣戲一點也不為過。只是這箇中各個環節彼此的關係與比重該如何拿捏才能掌握恰到好處又不失平衡呢?究竟誰為主、誰為客?而舞蹈、影像作品與行為藝術之間的分野又為何呢?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