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國是論壇:文化創意產業策略的探討

文字:周力德
網站:文化部log

文化部6月28日下午舉辦文化國是論壇,首場題為「文化創意產業策略的探討」,由文化部長龍應台主持,台上有出版人何飛鵬、導演王小棣、文創一號創意總顧問王偉忠、創投協會秘書長蘇拾忠及學者溫肇東,台下坐著文化部廣邀的各界代表,整場會議透過網路全程直播。我沒有機會親臨現場,只能坐在電腦前,從攝影師的眼睛一窺究竟。

會議內容如果要用一句話歸納,那就是「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這不是哪個人的錯,而是從以前到現在,只要這場會議和「文化創意產業」有關,只要現場坐著各式各樣的與會代表,只要大家開始你一言我一語的發表意見,那麼無論如何聚焦,到頭來都會變成「各言爾志」的局面。這場會議先由文創司長做簡報,再交由台上五位每人各說八分鐘,龍應台再和他們對談半小時,然後是現場提問與交流,最後總結。整場聽下來,聽到好多聲音,如果整理起來,那就是政府和民間想的不一樣,創意人和創投者想的不一樣,王偉忠和馮光遠想的不一樣。

當政府不斷地強調大部分的文創預算是用於「微型企業」的時候,民間業者不禁眉頭深鎖,看得出雙方對於資源分配的期待與理解有明顯的落差;當創作者指責政府以政策工具鼓勵或縱容創投公司對文化創意進行綁架的時候(例如創作者為了金脈而必須聽創投的,而創投為了能到中國大陸去賺錢又必須聽對岸的,那創作者乾脆叫對岸爸爸好了!),創投業者也會不甘示弱,批評創意人連「投資」和「補助」的區別都搞不清楚。站在創投的立場,他們做的是「投資」而非「補助」;「補助」可以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但「投資」講白一點,就是為了能賺錢,這是他們投資文化創意的主要動機,換言之,唯有賺錢,才對得起出錢的股東們。至於王偉忠和馮光遠想的不一樣,我想就不需要多做解釋了。

雖然有許多這樣那樣的不同,這人與那人想的不一樣,但就我所觀察到的一個小進步是,與會者不再談「文化創意產業是什麼」之類的八股了。過去相關的會議總會花不少時間在討論它的定義,釐清它的內涵,但幾年下來大家已開始跳過這種過於抽象的探究,而直接探討它在實務面上所衍生的問題了;對談起來起碼已摸得著邊,也聽得出各有各的實際經驗與需求。在這些探討的論點中,我發現我和王小棣的想法較為接近,也就是創意與創作是與「在地」息息相關的。當「在地」的土壤所培育的樹苗剛種下不久、仍在發育茁壯之際,站在政府的角度,是不是應該思考如何讓土壤更肥沃,讓小樹漸成大樹?如果急著砸錢、導入資金、將大批唯利是圖的商人扯進來,包裝成所謂的文化創意產業,複製「成功的模式」以賺更多的錢,是否本末倒置而作法上也太粗糙了?(這是我解讀王小棣觀點後的個人心得)

除了大致認同王小棣的觀點,我對於何飛鵬的宏觀遠見,王偉忠的八面玲瓏,蘇拾忠的軟中帶硬,溫肇東的答非所問,也印象深刻。龍應台在作總結時提到,文化部成立的其中一個意義,在於使各個文化部門互相看見並整合。這句話同樣適用於這場會議:互相看見並整合。我認為就文化政策的制定而言,各方意見能整合成什麼模樣尚在其次,互相看見、了解差異才是最重要的。千萬不要急著拍板定案!老實講,很多急著定案的,走到後來都不能看!

但願政府和民間,創意人和創投者,王偉忠和馮光遠,透過這場長達四個半小時的會議,真的張開眼睛、互相看見了。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