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如何看待表演藝術

文字: 周力德
網站: 文化部log

沒有哪個政府官員會說自己不重視表演藝術。馬英九不但說自己重視,還自詡是「文化總統」,而身為文化人也是首任文化部長的龍應台更在公開場合裡多次強調,在中央政府各部門「撙節開支」的大方向上,今年文化部的預算不但沒少還有所增加,她雖不滿意但已可以接受,其中的表演藝術預算亦是逐年提升。

官員強調:預算增加

「獎補助費」一向是表演藝術的重要預算。攤開文化部預算書,來到「表演藝術」一項,今年的獎補助費達四億兩千多萬,比去年小幅增加。這筆預算歷來有三類對象:直轄市政府、各縣市政府,以及國內團體;給國內團體的預算達三億四千一百萬,比去年多出三千多萬,因此,官員大可拿著這筆預算書,指出確切的數字,叫那些老是高喊「政府不重視表演藝術」的人閉嘴。

增加預算雖可貴,更重要的卻是預算的流向。根據官方的預算書,去年,這筆預算所執行的計畫包括:補助藝文團隊或民間團體分級獎助、辦理表演藝術關活動、製作具市場性文化觀光定目劇、創新製作暨演出、急難救助及媒合演藝團隊進駐藝術場所。而在今年,包括:國家品牌表演團體扶植計畫、扶植團隊獎助計畫、媒合演藝團隊進駐藝術場所、補助演藝團隊增進城鄉魅力計畫。

相較之下,在原本的扶植團隊之外,今年更增加「國家品牌表演團體扶植計畫」,預算總額高達一億。換言之,今年給國內團體的補助預算中,雖比去年高出三千多萬,但有將近三分之一的預算,預備提供給「國家品牌表演團體」。

卓越級團隊的卓越級補助

近年,根據「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作業要點」,文化部(前身為文建會)將演藝團隊的扶植,分為育成級、發展級、卓越級,三個層級分別代表金字塔的下、中、上;從團隊的數量而言,位於金字塔底部的育成級最多,上端的卓越級最少,細數歷年的卓越級團隊,十根手指應數得完。

龍應台上任後,將心思放在這些卓越級團隊,「國家品牌表演團體扶植計畫」於焉誕生。她認為它們的貢獻很大,政府應將它們推向國際,成為台灣表演藝術之國家品牌,而這份構想獲得了朝野立委的肯定,表演藝術界普遍樂見其成,外界也沒有太多雜音。因此,根據最新出爐的「文化部臺灣品牌團隊計畫補助作業要點」,這個計畫即將動起來,而申請資格限定於「曾獲『文化部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作業要點』卓越級補助者。」

公部門的文化資源是否過於傾斜,是近一兩年來(尤其是夢想家案之後)文化施政的關注重點。拿國內表演藝術團體年度補助款的將近三分之一,給十根手指數得完的卓越級團隊,是否會引起社會議論紛紛,仍待觀察。但,在此首先要表明的是,每個卓越級團隊皆值得政府挹注資源,畢竟能達到卓越級的表演團隊都是經年累月、辛辛苦苦熬出頭的,就這點而言,本文並未予以否定。

重視表演藝術?

需要思辨之處在於文化部看待表演藝術的方式。這個計畫的贊成者普遍認為,文化部抓到了施政竅門,因為第一,卓越級演藝團隊仍需要政府的協助而政府也確實幫了忙;第二,政府鎖定少數的卓越者,使資源集中運用,政策的成效也會較為顯著;第三,政府將它們推向國際,而國際藉由它們看見台灣,能使台灣走出去,可謂創造了團隊、政府、台灣三贏的局面。

但從另一個角度,無法迴避的是,龍應台領導下的文化部,眼裡只有大團或天團。政府除了為卓越級團隊量身訂作了一套計畫之外,可曾有兼顧其他團隊的念頭與方案?此外,卓越級的團隊是否等同於卓越級的製作?育成級或發展級團隊,難道皆做不出卓越級的製作,進而成為引以為榮的台灣品牌?文化部究竟是關心表演藝術,還是只關心表演藝術分類中的金字塔頂端?

從這個角度,或許能揭露文化部看待表演藝術的問題癥結:抓所謂的「重點」施政。這便如同挹注李安,就等於重視電影一樣,以此類推,抓住金字塔尖的團隊並打造出台灣品牌,就等於重視表演藝術。罵政府「厚此薄彼」是不實的指控,總之,從這個顯而易見的例子中便可看出,政府重視表演藝術、重視藝文、重視文化!

文化部如何看待表演藝術,值得所有關心文化的人一同探討。

來源連結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