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評林懷民與雲門

文字: 鄒欣寧
網站: 欣寧的文字收納室

本文來自中國東方早報,評論人為北京芭蕾雜誌副主編徐斯美。

在兩岸三地以及更廣範圍的華人社會,雲門舞集確實處於很重要的地位。在華人舞蹈團裏,雲門舞集也算影響力最大的。林懷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尤其是比 較傳統的作品如《九歌》對《楚辭》的理解,《行草三部曲》對書法的理解都比較透徹。他不僅僅是將中國文化簡單符號化,而是真正用舞蹈語彙將其體現出來。

林懷民從1970年代開始編舞,到1990年代風格就已經比較成熟了。我個人比較偏愛他1990年代的作品,比如《九歌》(1993年)、《流 浪者之歌》(1994年)、《水月》(1998年),比較意境化。但後期因為林懷民受佛陀、禪宗的影響比較深,比如《流浪者之歌》2011年版,觀眾接受 起來就會稍微困難些。

雲門舞集的作品常常會運用很強烈的中國元素,這是其和國外現代舞團區別最明顯的地方。就像老話說的那樣,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國外沒有哪個 舞團能像他那樣,能把中國元素、中國風格如此恰當地融入現代舞中,包括從國內走出去的編導也沒到這個程度。雲門舞集在華人地區有影響力的另一個原因,還在 于中國人的"尋根"情懷。不管身處世界何地,華人都很容易從林懷民的作品中尋到文化上的精神家園。

雲門舞集舞者的訓練和舞蹈方式,會很注重呼吸的控制,這和國外現代舞團也有很大區別。他們的舞者和學院派沒什麼關係,基本是自成一派練出來的, 不像內地對舞者身體條件的要求這麼高。在雲門舞集,喜歡跳舞都可以報名,都可以學,機會比較平等。在大家都練好了的情況下再來挑,比較出色的就去雲門1 團,稍微差一點的就去2團。這有點類似於日本芭蕾舞者的選拔方式,可能和臺灣地區選才餘地不大有關係。因為臺灣人口密度不大,適合跳舞的人就相對少,這比較無奈。我們這邊是挑了再來練,舞蹈院校會從數千報考的學生中挑出一些身體條件好的去專業學習舞蹈。兩岸的選才方式各有利弊。

可能會有人覺得大家有神化林懷民的趨向,這沒辦法,一是他名氣太大,再就是華人圈還沒有比較有影響力的編導去跟他抗衡。現在在美國發展的沈偉及 其下屬的沈偉舞蹈也有自己鮮明的特色,但不存在誰取代誰的問題。沈偉把自己的路走得很好,也有好的作品來支撐。沈偉舞蹈團的受眾面美國觀眾居多,因為沈偉 雖然是從國內走出去,但他很急切地想要融入美國社會。林懷民是在世界各地轉了一圈後回到有中國文化的臺灣地區,兩人積累的東西不一樣。

沈偉舞蹈團比較符合歐美特別是北美地區觀眾的口味。北美地區節奏比較快,而且是移民國家,不管種族如何,有機會有努力有水準就能立足;但歐洲的藝術氛圍會比較厚重,舞蹈團要想在歐洲打開市場會比北美難,亞洲人想要在此處搞藝術更是容易有限制和偏見。歐洲對來自中國的舞蹈,更多還是停留在對中國文 化好奇、看熱鬧、看符號的階段,並沒有說要深入瞭解,內在的中國文化他們未必能看懂。所以不管是雲門舞集還是沈偉舞蹈團,北美觀眾會更願意去看,但也未必 會深入接受其內涵,還是要華人圈更好地去理解。

但是相比世界頂級的現代舞團,我認為雲門並沒有達到最高水準。世界上偏現代的舞蹈團規模都不會太大,比如依利·基利安的荷蘭舞蹈劇場、莫里斯· 貝嘉的洛桑貝嘉芭蕾舞團的水準很高,但舞者都不多。雲門舞集的舞者相對多點,畢竟有兩個團。硬要去比較雲門舞集和荷蘭舞蹈劇場等舞團的差別,其實是很難比的。就像中國畫和油畫,要說哪個好也說不出來。相比起依利·基利安、莫里斯·貝嘉這樣世界級的大師,林懷民受歡迎的程度還是集中在華人圈,歐洲研究他的人 還不太多,而依利·基利安等人則是在歐美、亞洲這樣的世界範圍都獲得了廣泛承認。

林懷民這次獲美國舞蹈節終身成就獎是讓人高興的事。這類獎項在國外雖然不少,但這個獎項的分量確實比較重,至少讓林懷民得到一次世界範圍的認可了。林懷民的水準已經擺在那了,不過他現在已經66歲,再往前突破對他來說會比較難。就像老外學京戲,只能學形,神是很難學的,他們用中國話做表達,總沒有他們用母語做表達來得深刻。現代舞這種藝術形式也一樣,本就是從北美開始的,中國人去跳還是會有文化隔膜,要達到很高程度也會比較難。

(作者系北京《芭蕾雜誌》副主編 早報記者 廖陽 採訪整理)

來源連結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