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劇團《大魔術師》

文字: 于善祿
網站: LULUSHARP

時間:2013年3月16日,週六14:30
地點:水源劇場

故事之中還有故事,人物眾多,線條紛繁,但整個場面調度,似乎揮灑不開,演員很努力在演,但畫面就是很乾澀、很沉悶。不知怎地,偌大的劇場裡頭,觀眾並不多。

故事場景設定在2010年1月12日的海地大地震之後,外國記者(王宏元飾)和救難人員紛紛來到海地首都太子港,在採訪、醫療及救難的過程當中,逐漸展開故事的舖陳。

為了要呈現海地政治、社會、文化的眾生相,劇中安排了許多各形各樣的人物,除了記者和救難人員之外,尚有:當地掮客達尼(廖晨志飾),有縫就鑽、有錢就賺的機會主義者;綁匪(陳彥鈞飾)與被綁架的美國南方女人(張仰瑄飾),這女人到了後來似乎患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當地權勢一把抓的部長(陶維均飾);中情局探員(吳昆達飾);凱特醫生(朱安如飾);一對孤苦無依的患難兄(王泓智飾)妹,妹妹(賀湘儀飾)還因受巨大創傷而罹患失語症。

除了地震所造成的巨大傷亡,以及無數人的無家可歸之外,海地原本就已經是經濟貧困的國家,人民長年處於生活困苦之中,社會問題叢生,地震則使得這些問題更為嚴重,人民只能期待「奇蹟」的降臨。

創作者(導演陳大任、副導演吳彥霆;編劇白樂惟、林孟寰、東默農)試圖將奇蹟(miracle)與魔術(magic)結合,在劇場與表演中展現。舞台主要設計(郭家伶設計)成長條形平台,觀眾席置於長條的兩邊(不過第一排的觀眾,和舞台之間,其實還有點距離);長條舞台的兩端,分別是部長的演講台及辦公桌,另一端則是演員表演魔術的小舞台區,而中央舞台則主要進行雙線故事的劇情發展,偶爾會利用到長條舞台之外的空間。

在兩位經驗豐富的魔術設計顧問指導(巨彥霖、武傳翔)之下,演員的魔術表演雖然沒有想像中的流暢,也還算差強人意;除去換場之間的小舞台魔術表演之外,劇中也有一些隨手表演的小魔術,主要是做為角色關係的潤滑劑,但魔術對於那一對孤苦無依的兄妹(是真兄妹?或患難中的相互依賴?)而言,則是不可承受之輕,因為所有的魔術根本就改變不了他們現實的困境,以及妹妹的失語。

如果不是為了表現殖民主義的剝削與霸凌主題,實在看不出來故事場景設定在海地的必要性(畢竟觀眾更近的印象應該是日本東北地震或四川大地震),因為從演員的服裝造型(張義忠設計)到肢體口條,都很難找到西印度群島、黑人、第三世界的特性,燈光(郭欣怡設計)似乎也營造不出赤道熱帶的氛圍,只有音樂最容易達到中美洲文化的感覺,其文化符號性格甚為強烈。

所有的角色幾乎都在尋求一種生命的救贖,但在不絕的天災與人禍當中,人民似乎只能無奈地聽天由命,角色也許在劇終得到了一點點心靈撫慰,但這些對照於現實中的海地、世界與生活,可能微乎其微;導演也謙遜地寫道:「這是一個位在世界邊緣的島嶼,一個被遺忘的島嶼,一個飽受天災人禍所苦的島嶼,有太多太多的故事與神話,有太多太多的衝擊與思索,而我們所能觸及到的,不過其中萬分之一。……未經大難的我們,或許無論站在什麼角度,都顯得幼稚了些。」

來源連結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