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延燒近百年的寶塚魅力

文字: 鄒欣寧
網站: 欣寧的文字收納室

男裝麗人、絕美歌姬、華麗的舞台與裝扮、宛若少女綺夢中出現的浪漫愛情……閃爍著愛與青春的輝光,日本首屈一指的大型歌舞劇團寶塚,在歡度劇團百歲前夕,總算滿足台灣觀眾的引頸長盼,首次來台公演!

自前年公布台灣海外公演、去年底正式來台舉行記者會後,寶塚公演票券早已售罄,除了台灣的「寶塚飯」(寶塚粉絲)與想親炙寶塚魔力的觀眾外,更有日本粉絲千里愛相隨,觀光與看戲一網打盡,讓人十足好奇,為什麼寶塚選擇以世界少有的全女班劇團作為訴求?而女演員擔綱高挑帥氣的男性角色,與眾人在台上載歌載舞,這樣的風格何以延燒百年、造就驚人的劇場魅力?

精準設定觀眾群的表演

寶塚歌劇團並非愛好表演藝術的民眾所創,而是一位眼光精準、希望藉歌舞表演吸引人潮,興盛地方觀光產業的企業家小林一三所設辦。小林一三是日本知名企業家,一手打造阪急、東寶、東電等企業體。廿世紀初,寶塚是一正待開發的新溫泉區,將阪急電鐵沿伸到寶塚一帶的小林一三,抓住了女性、家庭將成為未來消費主力的趨勢,先在一九一三年成立前所未有的少女歌唱隊,一年後,以餘興節目的型態,在溫泉博覽會中舉行第一次公演。可以說,寶塚自創立便有了清晰的消費族群設定,而這是由小林一三敏銳的商業眼光做出的判斷。

但,光能相準商機還不夠。小林一三延攬東京音樂學校的名師為少女們進行教學,在「清純、正直、美麗」的規訓下,寶塚少女們孜孜矻矻地朝一位專業表演者邁進。此外,女性組成的歌舞劇團是相對於日本傳統歌舞伎僅限男性演員的型態,出現後果然引起矚目,算是站穩「溫泉區娛樂表演」的起步。

二戰前後,「男裝麗人」、「男役與娘役」等表演風格逐漸出現於寶塚舞台上,這個風氣或許與當時日本女性地位的提升有關;仔細想想,男裝麗人不也正是三○年代時,德國女星瑪琳.黛德麗在《摩洛哥》一片率先引領的風潮?當時的寶塚除了刻意經營專業女性演員的形象,也致力開發具異國情調的表演內容,在仿照法國歌舞秀的《我的巴黎》(1930)造成轟動後,取材歐洲各國的歌曲和表演型態,成為寶塚的演出特色。

與粉絲攜手朝夢想頂端邁進

寶塚歌舞劇團理事長植田紳爾曾說:「寶塚的男裝麗人用一般男性說不出的溫柔言詞與動作,慰藉女性空乏的心」(註),這句話可視為五○年代後,寶塚在表演和行銷策略上更為聚焦女性觀眾的主要理由。

這種從觀眾心理出發的劇團經營方式,從小林一三創辦寶塚以來,一直是很明確的,不僅是寶塚,從阪急電車的車廂顏色、階梯等細節,都反映出阪急對女性消費者的重視。

當風度翩翩、浪漫倜儻的男役,與纖弱嬌美的娘役在台上脈脈傳情,執手共舞,歌詠愛情與夢想的永恆不朽,這樣的舞台形象和愛情劇碼,能讓女性觀眾將對浪漫愛情、理想男性的想望盡情投射於台上的人物中;但,光是這樣還不足以維繫寶塚與觀眾的長期關係,寶塚以年功序列的升遷制度,和較演藝圈更極致的明星制,更是讓寶塚擁有一群長期核心粉絲作為劇團後盾的主要因素。

眾所周知,要成為寶塚演員的前提,是考進寶塚音樂學校。隨著戰後觀眾人數不斷攀升,寶塚音樂學校也遠近馳名,成為懷抱寶塚夢的少女們實現夢想的起點。寶塚音樂學校的錄取率僅3%至5%,然而,考上也只代表站在寶塚金字塔的底端,從入學後,嚴格的評分和升級制便如影隨形跟著這群寶塚少女,她們必須接受為期兩年的基本課程:現代舞、芭蕾、日本傳統舞蹈、鋼琴、日本琴等,努力爭取最佳成績。獲得佳績,便能順利在金字塔層層晉級,揹上愈來愈華麗的羽毛、謝幕時愈來愈往中間站……她們的目標,正是劇團各組的TOP STAR–首席男役與娘役。

寶塚有官方的戲迷組織「友之會」,但真正支撐起寶塚明星制循環不息的,其實是戲迷自發成立的粉絲俱樂部(Fan Club,簡稱FC)。由於寶塚演員每年都有學校畢業生源源不絕地供應,而演員到了一定年資多會退團,達到新陳代謝的作用,在這樣的循環中,戲迷會物色自己喜愛的演員,為她組成FC;有趣的是,即使是自發成立的組織,也和劇團演員一樣有分級制–要申請成為粉絲俱樂部成員,獲得不同層級的優惠和福利(例如參與茶會、晚餐秀、親手呈送信件給演員等),甚至最終成為接送演員上下班的代表……粉絲和他們鍾愛的演員一樣,為了實現夢想,也須歷經長程跋涉。

這種自我經歷的投射,間接強化了粉絲對明星乃至對劇團的忠誠,而寶塚也掌握了粉絲對明星的效忠心理,除了開發各式各樣的明星周邊商品,還有推陳出新、場次繁多的演出劇碼,既滿足粉絲的新鮮感,也讓他們的死忠指數不斷累積。這種獨特的劇團粉絲文化,絕對是造就寶塚魅力不可或缺的一環。

寶塚就是夢想的花園

一言以蔽之,寶塚魅力的核心是「夢想」。無論是華麗至極(並砸下重金製作)的舞台布景與服飾,姿容美麗、演唱與舞蹈技藝精湛的演員,取材無國界、主題多涉愛情的戲劇內容,舞台上的一切元素如夢似幻,演員與粉絲漫長的升級挑戰也是夢想的實踐,而寶塚音樂學校與劇場的所在,更是夢之國度的體現–每年,無數的粉絲來到寶塚朝聖,從阪急線寶塚站下車後,迎向他們的店招、路邊雕像、通往劇場的「花之道」,無一不是夢想成真的景觀。

事實上,寶塚的粉絲或許比寶塚本身更能說明夢想的珍貴。他們是寶塚之夢最堅定的守護者。許多台灣的粉絲即使耗盡身家也要定期前往日本觀賞演出,把站在「花之道」護送演員上班下班視為榮幸,加入粉絲俱樂部者,更自覺背負重責大任,務求絕對遵守俱樂部的內規,對可能破壞寶塚明星形象的言談絕口不提,也對俱樂部的營運內容保密為上……一個劇團能讓粉絲有如此強大的自制力和責任感,或許跟日本嚴謹的民族性有關,但,能養成一群高度忠誠的觀眾長期和劇團一起造夢,這點頗值得國內苦苦拓展市場而不可得的表演團隊深探究竟,寶塚能,台灣,可不可能?(原載於2013.4 PAR表演藝術雜誌)

註:引自臺灣中山大學企管研究所碩士論文《日本商業劇團顧客關係行銷模式之研究-以劇團四季與寶塚歌劇團為例》,古曉融著。

來源連結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