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關於「跨越」的澳門夢

文字: 于善祿
網站: LULUSHARP

【I】

這次應澳門文化局之邀,前往澳門擔任「第二十四屆澳門藝術節」的駐節藝評人,說「駐節」可能有點誇大,因為藝術節從5月3日開幕到6月2日閉幕,前後熱鬧滾騰一個月,我只不過待在澳門五天四夜,行程短暫而緊湊,看了「足跡」的《大世界娛樂場》在澳門半島南灣大馬路舊法院大樓的總彩排,「身體氣象館」和澳門藝術節聯合製作的《長夜漫漫路迢迢》,以及分別在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及小劇院演出的澳門土生土語話劇團《投愛一票》和澳門青年劇團《冬天的故事》,這些作品有經典、有翻譯、有改編,亦有原創,演出場地除了舊法院大樓之外,其餘均為鏡框舞台,演出人員多半為跨地域的組合,尤有默契的是,演出內容和主題的觀照多半具有「跨越」的特質。

此外,我還去看了六個展覽,包括「韓澳薈春夏時裝展」、「消失的技法──鮑德里亞攝影展」、「物本天成──景德鎮官窯博物館藏出土成化官窯瓷器展」、「象映乾坤──中國風」展、「華麗裝飾──拿破崙宮廷藝術展」、「十九世紀澳門歷史繪畫」展;有趣的是,還擔任導遊,帶領四位台灣文化藝術行政界的朋友,走逛了澳門半島的聖安多尼堂區、望德堂區、主教座堂堂區;我自己甚至還在氹仔搭了新福利小巴士15號,到過去從未造訪的路環九澳村。

對我這個不喜歡購物的人而言,每天的行程簡直是滿、滿、滿,歷史、文化、藝術與社會觀察的質量甚高,尤其是待在澳門的那幾天,氣溫悶、濕、熱,沒事還會下雷暴雨,所以我原則上白天就去博物館看展覽,有舒服的冷氣,而且人都不多,更不會有什麼觀光客,大家都去賭場、購物、玩樂、享受美食了;到了晚上我則是去看戲,中間若有一些些空檔,就晃到即將結束營業的商務印書館、葡文書店、邊度有書等書店,看看書、買買書,只差沒機會在澳門大會堂看電影《大亨小傳》。

其實「跨越」不只是這四齣演出作品的共通特質,也是本屆澳門藝術節許多節目的共同特色。舉例來說(都是我未看到的節目),澳門石頭公社和馬來西亞影像創作人區秀詒合作的文學舞蹈劇場《影落此城》、粵港澳京圳跨界合作的舞蹈劇場《情書》、新加坡戲劇盒與澳門藝術節聯合製作的《告別:身體十六章》,以及香港春天實驗劇團及澳門戲劇農莊跨地(同屬粵南文化圈)聯合製作的《喝采》。

【II】

數百年來,澳門做為東西方文化的交匯點,已經累積了非常豐富的文化遺產;十九世紀以降,更被葡殖政府規劃、轉型為東方的蒙地卡羅,自十九世紀中葉起,澳門的社會與生活,便漸漸與賭場分不開了;二十世紀,西方的博彩業傳入澳門;澳門回歸中國之後,更開放賭場經營權,賭場紛紛改名或命名為娛樂場。再加上澳門半島西南部,有大部份的區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訂定為世界文化遺產歷史城區,娛樂場加上世界文化遺產,再加上澳葡特有的殖民混雜文化色彩,使得澳門麻雀雖小,豐富的歷史、社會、文化景觀卻五臟俱全,吸引來自全世界的觀光客、賭客及旅人,蜂擁而至,令人流連忘返。

與此相對,我這次找了個下午,搭15路公車前往九澳村,村落座落在路環的東北角,一般來到路環的觀光客,多半只會到黑沙海灘、竹灣海灘及路環市區,尤其是買幾個安德魯蛋撻,坐在十月初五馬路的海堤邊,大快朵頤一番;要不就是在路環聖方濟各教堂前地的兩、三家餐廳裡,享用葡式大餐或海鮮熱炒料理。

九澳村完全不是這種風情,在村中的小路站牌下車,沿著柏油路走過一圈之後,會發現似乎澳門城市發展所需和所棄的都匯集在這裡,這附近有油庫、發電廠、貨櫃碼頭,隔了九澳灣對面就是澳門國際機場的飛機起降跑道,山坳裡還有一處報廢汽車的廢鐵處理廠。我循著起起伏伏的山路繞了一圈,還發現高爾夫球鄉村俱樂部和九澳水庫就在周遭,而我所走的山路則不斷地有砂石大卡車進進出出,塵土飛揚,好不忙碌。附近小山頭及邊坡還有幾個高塔興建工程持續地在進行,不知是做什麼用途的。

相對於此,我看到的九澳村民,以老人、婦女、小孩為多,但說多,我遇到的也不過十來位,當我從公車下來,他們都睜大眼睛看著我這個陌生的異鄉人。其實我很快地就發現,這個百、千人左右的邊陲村落,剛經歷一場土地正義的抗爭,村中的屋舍牆壁、鐵網柵欄、樹幹之間,貼滿、掛滿了抗議政府與民爭地的布條,有些較大的布條上頭還印製了清朝政府和葡國政府在不同時期與當地居民所簽署的紗紙契及西契,歷史所遺留下來的土地權歸屬問題,澳門回歸之後,《澳門基本法》規定,除先前已經處理確認過地權的土地之外,特區境內所有土地統統歸國家所有,以利統一管理、使用、開發、出租之用。此一官民認知之巨大矛盾,使得九澳村民近年來不得不訴諸公然抗議之手段。

在歷史上,九澳曾經扮演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二十世紀初,路環海盜猖獗,曾有海盜擄捉廣東新寧縣(後改名為台山縣)學童多人,綁於路環,學童的家長們稟告清朝官府,希望能前往搭救;清政府知會葡澳政府,希望他們可以派兵援救,卻沒想到屢攻不下,遂加強兵力與火力,沒想到攻勢之強大,雖然解救了學童,但卻連同海盜和九澳村民遭波及殺害,民宅亦多焚燬;清政府派駐法大使赴里斯本外交斡旋,此事卻無疾而終,不了了之。

【III】

面對城市經濟的發展、歷史文化的保存、生活品質的提昇等各種不同面向的社會需求指數,政府和市民的抉擇與衝突,總是層出不窮,發展與現代性挾著巨大強勢的國家機器之姿,對於這個數百年所塑造而成的小城,進行大拆大建,腳步愈來愈快,規模愈來愈大,許多市民的城市記憶不斷被抹除重寫,有識之士對此內心充滿了焦慮與憂患意識,在《大世界娛樂場》和《投愛一票》中,便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主創者對城市發展現代性與政府施政,表達出強烈的不滿、批判、諷刺與毫無信心,整個社會就像遊樂場一樣,充滿了機會與冒險,甚至就是一場投注(投票)遊戲,不論結果如何,只有在遊戲的當下,才能享受真實與殘酷的存在感,那已經非關輸贏,而是慾望解放與狂歡,既神經迷醉又歇斯底里,究竟是自我墮落、療癒還是救贖,誰也分辨不清楚,甚至不需要分辨,亦無從分辨。對於每一個賭客而言,每一次的下注就是一個機會,在賭局尚未結束之前,賭客的心裡充滿了想望與期待,在慾望的驅使之下,金錢不再是金錢,而是失落或滿足,一場賭局就像是一個夢,一個澳門夢。

誠如足跡的演出作品《大世界娛樂場》(編導:高俊耀,聯合編劇:莫兆忠),正是將整個澳門比喻成一個大娛樂場,美其名曰「大世界娛樂場」(A Gambling World)。來自台灣的佈景設計師吳修和,將整個演出空間佈置得像是一個大賭檯,所有的演職人員和觀眾同在這個空間演出及觀賞;若有機會往演出空間的上方仰望,那是一幅以瓦楞紙拼製而成的澳門特區地圖,只不過它如鏡像般地左右顛倒,強烈地暗示這是一個充滿象徵的警世寓言空間,為整個演出的文化政治意涵豐富許多。

演出分成許多片段,除莫兆忠主要飾演寫讀澳門家書的中年憂鬱男子之外,其餘七位演員(來自台灣的鄭尹真與王肇陽,以及澳門的林偉彤、葉嘉文、劉雅雯、莫群莊、張炳豪)則扮演戲份吃重的歌隊,在不同的場景中,不斷地變換角色。從演員飾演角色的「變」與「不變」之中,已經可以感受作品和現實之間的對照與呼應,相對於澳門城市景觀與價值觀念快速地轉變,社會中總還是有一批歷史文化保育人士,微弱地在發出嚴正的警告之聲,所泛起的迴響漣漪或許不大,但仍是不可忽視的一股清流力量。

而在我第一次體驗的澳門土生土語話劇團所演出的《投愛一票》(編導:飛文基)中,原本就帶著莫大的好奇感與新鮮感去欣賞的,以前在各種土生葡人介紹資料以及澳門戲劇書寫中,就經常會讀到澳門土生土語(Patuá)或澳門語(lingu maquista)戲劇的創作與演出,一定都會提到這是一種混雜(主要源自古老葡萄牙語的混合語,加入了馬來語、西班牙語、來自果亞語的卡納拉語、英語、粵語)而生成的瀕危語言,全世界約莫僅剩兩、三千人會說,已於2012年被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令我饒有興味的是,這樣的語言並沒有因為說者少而自我悲情化(台灣的某些語種,因為歷史政治與意識型態的洗刷和操弄,就曾經出現「悲情化」與「受迫害者」的樣態),反而更悠然自在地在幾種語言之間轉換頻道,並以如此語言游擊的姿態,針貶及諷刺當前的澳門政治與社會時局,批判澳門特區政府在諸種政策與行政上的荒謬與欠缺全盤妥善考量。

劇情其實很簡單,有點像是《羅密歐與茱麗葉》的現代改編版,兩個家庭的兩對子女雙雙愛戀對方,但雙方的女主人早有心結,值此澳門立法局改選期間,兩個家庭為捍衛自身的權益亦紛紛投入選戰,中間又牽涉到利益輸送的騙局,使得一整齣戲呈現義大利藝術喜劇式的效果,表演雖不十分專業,但也質樸有趣。編導飛文基透過戲劇台詞的書寫,表達他對當前澳門社會與政治的看法,從滿場觀眾的爆笑聲、喝彩聲與鼓掌聲,可以看得出來他切中時弊,戳破澳門夢的想像,搔到澳門時局的痛處及癢處,讓觀眾在綜合劇院裡大出一口悶氣。

【IV】

另外兩齣我所看到的戲劇演出,都是從西方經典劇作改編或發想創作的,一個是《冬天的故事》(原著編劇:威廉‧莎士比亞,翻譯、導演:馬汀尼),另一個則是《長夜漫漫路迢迢》(原著編劇:尤金‧奧尼爾,導演、編劇:王墨林)。面對經典作品,我們每每要問的問題是,經典重作的意義何在,大多數的創作者應該都會同意,那就是重新詮釋、與經典對話,而這也正是這兩部作品所各別採取的主要處理手法。

《冬天的故事》試圖連結起澳門與歐洲之間的關係,置換了原本故事中的西西里亞與波希米亞,改為伊比利亞(這當然直指葡萄牙)與澳門,但是卻忽略或懸置了葡澳之間的殖民關係,比較傾向表層的地理名詞改換,除了服裝造型及嵌入葡國詩人賈梅士的詩歌之外,文化肌里上的轉譯並不深入透徹,正如同劇中因應場景的轉換而不斷地搬動笨重的階梯平台,既不合時宜、不靈動,又不啟發內容及結構上的意義,大概只能算是假託葡澳的歷史相遇、東西文化的碰撞,卻沒有火花、只是文化妝點的教育劇場。

至於《長夜漫漫路迢迢》,則可以說是王墨林超越時空與歐尼爾及他的自傳性劇作的一場精神對話,他從原劇長篇累牘的家族對話中,萃取出足以表達這四名家庭成員心頭糾結的台詞段落,透過象徵的表現手法,如漏水的屋頂、不斷堆疊崩塌的椅子結構、霧笛的聲音、傾斜而分裂的平台、彼此折磨的台詞等,逐漸導致家庭崩解的結局,事實上這個家早已崩解,我們看到的是崩解前的最後一根稻草。凝練的表演、沉重的氣氛,卻有如磁鐵般地引人入勝、耳目不轉,這裡頭有一股潛流隱動的戲劇興味,深深地吸引著我。

【V】

不管是跨地域、跨界別,或者是跨文化,「跨越」幾乎已成為文化全球化之後的主流趨勢,其實這原本也是藝術創作的本質,不再只是風聞道聽,不再只是單幫掮客,也不再只是你來我往,不留下一絲雲彩;而是更積極地以藝術節較充裕的資源財力,締造「跨越」的平台基礎與展現舞台,讓來自四面八方的創作者、創意、才華、美學觀念,可以在密集的時空之下,齊飛共舞,共同冶煉出兼具混雜、實驗、衝突、超越等特質的作品,可能未臻成熟,但也可能一試中的,為藝術節留下些許冒險的空間。

來源連結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