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鬼》──魍魎心鬼,幻化的真實

時間:8/18
地點:水源劇場
團:EX-亞洲劇團
文/原承伯


“異文化”,是看完這齣戲後所想到的第一個詞。

上網google了一下得到了下面的答案:「異文化在人類學上是指自身以外族群的文化,英文稱之為Other Cultures。但在現代華語的語境中,異文化則常泛指一切非主流的文化,如底邊階級,特殊旨趣團體,少數民族族群在一個複雜的大社會中所展示的多種次文化(subcultures)。」(出處:http://acc.aladdin.shu.edu.tw/schoolpad/front/bin/ptdetail.phtml?Category=1&Part=008)

若文化代表著所有人類生活、語言、工具、信仰等種種一切,那麼異文化就是其一條件與自身文化相異,即可歸類為異文化。而人們與異文化相遇之時,常常看見的是不同之處,卻忘了我們是多麼相似,不同的衝擊造成了驚嚇、憤怒、自卑、誤解、期待,不切實際的幻象油然而生,因此有了“鬼”的出現。我們應當理解,鬼不存在於現實,魑魅魍魎只是心中的影子。

首先覺察到的是語言,當我們知道了母語以外的語言,或者又更進一步,當我們能以母語以外的語言進行書寫、傳播時,我們在選擇語言表述的當下就已經決定了訊息該被誰所接受。赤鬼與村民最大的分歧就是在語言。如同巴別塔的故事,這樣的差異使兩者終究不可能互相理解,而這層未知就像全劇潘多拉的盒子,打開劇中大部分的情緒。

劇中的兄妹、水銀,都這麼盼望的“海的對面”,水銀一日復一日的在海邊撿拾著玻璃瓶,撿拾著希望,就像無所事事,卻又盼望著藉由中樂透彩來翻身的中年男子,那麼天真浪漫,那麼不切實際;而赤鬼對他們而言就像某種幻化的真實,他們是如此的懼怕,又是如此的渴求。全劇的所有演員都需分飾多角,除了赤鬼,表演上的真實也代表了其象徵的某種意義;赤鬼吃花,能在洞穴中繪出那樣神奇斑斕的壁畫,面對那對迷信、想要吃他的肉來增加自己壽命的老夫婦,他也只是伸出自己的手。最後兄妹、水銀、赤鬼一行人坐上船,離開海岸,那個真實的世界,航向虛無、幻化的“海的對面”時,就注定了他們最終將以虛無為食。

全劇的演員表現十分精彩,利用纏繞在身上的布做出了不同的角色,角色和角色之間轉換流暢,並無造作,搭配上演員們本身身形、聲音、動作的改變,讓每個角色都更加可信,加上簡單、象徵性強的舞台,我們更能感受到東方劇場中讓觀眾參與想像的巨大空間。但整場演出下來,對筆者而言總覺得少了些什麼,也許就是劇情或者角色和場景的轉換太順暢,反而失去了一些讓情緒發酵的時間,當感覺或想法正準備孵化的時候,被戲的節奏給腰斬了的那種感覺。

同劇中的人物,我們吃下了鬼,就如同那些對空氣叫囂的狗,沒有自覺。近日不經意的瀏覽到許多大埔案的社論和看法,才赫然發現,比起戲裡,現實的社會更加鬼影幢幢、群魔亂舞。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