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戲劇沒有兒童戲劇?

文字: 謝鴻文
網站: 兒童節的派對

臺灣戲劇沒有兒童戲劇?

文/ 謝鴻文

一、臺灣戲劇學界的冷落與歧視

當我提出這個設問:臺灣戲劇沒有兒童戲劇嗎?一定會立刻被圍剿反駁,好像我毫無見識,是對臺灣戲劇很陌生的外行人。
但我鄭重的詰問,就是想要正面掀開臺灣戲劇學界長久以來對兒童戲劇冷落與歧視的帳幕。我就從2014年林鶴宜教授增修再版的《臺灣戲劇史》說起,藉此表達我的失望與不滿。
《臺灣戲劇史》這本書幾年前由空中大學出版時已讀過,號稱是第一部臺灣戲劇通史,也是目前最重要且最完整的臺灣戲劇通史,接續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的諸多缺陷不足,相對較完整宏觀。可是美中不足的是,《臺灣戲劇史》整本書中對兒童戲劇完全漠視,隻字未提,本以為增修版會再補上,結果還是沒有。該書中連高甲戲、四平戲這麼傳統小眾的小戲,且已沒落的劇種都有篇幅介紹了,但令人不解的是為何獨缺兒童戲劇?難道臺灣沒有兒童戲劇嗎?還是說這些學者根本不認為兒童戲劇是戲劇?
2006年12月24日,紙風車劇團開始踏出「孩子的第一哩路——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至2011年12月底完成,不僅是臺灣兒童戲劇史上的空前創舉,就連臺灣其他戲劇形式,也沒辦法達成這個偉大的成就。全臺灣兒童戲劇的觀眾群一點都不小眾,兒童戲劇的重要性在於用美育育化兒童,啟發創意與想像力,奠定未來戲劇創作與欣賞的人口。這群最基礎,最需要被關照呵護的群眾,以及歷年來所有努力為孩子奉獻的兒童戲劇創作,堂堂一部《臺灣戲劇史》,有意或無意的疏陋,而讓治史的客觀視野又有侷限,臺灣戲劇學界普遍忽視、不關心兒童戲劇的存在與價值的心態,在此又得到印證。

二、殘缺不全的兒童戲劇史研究

臺灣過往也不是沒人在研究兒童戲劇史,例如:王友輝、司徒芝萍、林文寶等人曾發表單篇論文討論過;專書部分例如: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吳若、賈亦棣編著《中國話劇史》、焦桐《臺灣戰後初期的戲劇》、黃仁《臺北市話劇史九十年大事紀》、邱坤良主編《臺灣戲劇發展概說》等書皆可找到一些蛛絲馬跡,但多半僅是條列若干兒童戲劇演出大事活動,以史學系統的敘述來說,尚難構成是有史觀、史識的論述,對整體兒童戲劇的發展演變就難窺全貌。
然而,問題更大的是像《中國話劇史》,把國共未分裂前的民初到抗戰期間組成的「孩子劇團」,四處從事抗戰宣傳表演,視為臺灣兒童戲劇的起點。卻又忽視在日本殖民時期的臺灣,在小學校園每年定期舉辦的「學藝會」,已經開始有兒童戲劇表演活動。在民間的臺北放送兒童藝術聯盟於1935年成立後,隨即創辦的《童心》;以及1939年成立的「臺北兒童藝術協會」創辦的《兒童街》,這些日治時期重意的兒童文藝刊物都能尋見兒童劇本的發表,以及演出訊息。
直到近年簡秀珍《日治時期台灣兒童表演活動之研究》可以說是把研究的缺塊補上了。而陳晞如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的博士論文《臺灣兒童戲劇的興起與發展史論(1945—2007)》,堪稱目前為止最完備的臺灣兒童戲劇史研究,但是其觀點依然困鎖在1945前臺灣沒有兒童戲劇,如今看來皆是不合時宜,亟待扭轉改變的觀點。

三、誰在關心兒童劇場的理論建設?

在臺灣,兒童戲劇史研究乏人問津;影響所及,兒童劇場的理論建樹亦十分稀薄,仍有諸多空曠等待全面墾拓之處。
1968年,中國戲劇藝術中心創辦人李曼瑰,鑒於國外兒童戲劇盛行,認為戲劇教育適合兒童身心的發展,又可帶動教學方法的改進,於是大力推展兒童劇運發展。不過,李曼瑰對於兒童戲劇的文字論述極有限,且多半將焦點集中在教育功能上。至李曼瑰以降的林玫君、容淑華、張曉華、陳仁富、王婉容、鄭黛瓊、陳韻文等人,基本上都是立基於戲劇教育來觀看兒童戲劇,偏重於實務應用導向,積極引進歐美各家方法,對臺灣的校園戲劇教育發展具有一定貢獻。
臺灣兒童戲劇發展,嚴格說來到1980年代後才有專業兒童劇場的出現,專業的兒童劇團亦越來越興盛冒出。然而,對於兒童劇場的美學形態、本質、特色、創作意識、實驗手法、觀眾心理、演出批評……等面向的論述,三十多年來,我們還是只有些微的收穫,來自於王友輝、黃美滿、邱少頤、藍劍虹、謝鴻文等人的零星論文表述,加上若干篇碩博士論文,整體產量低落和演出的蓬勃熱絡實在難成正比。
黃美序、馬森是過去少數幾位曾撰述論及兒童劇場的學界大家。黃美序《戲劇的味/道》重申兒童劇非兒戲,目的是希望我們要非常嚴肅、謹慎地去從事兒童劇場的工作。「兒童劇非兒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精神指標,不僅有志兒童劇場創作者需遵守,兒童劇場的理論建設亦可奠基於此再發揮。至於馬森新近出版的《世界華文新文學史》三大鉅冊,討論1980年代後臺灣的現代與後現代戲劇發展,亦涉及兒童劇場,但僅僅將兒童劇團點名介紹完後便匆匆停筆煞車,臺灣兒童劇場如何現代?如何後現代什麼都沒說。這又是一個隙縫,可以成為後人的研究切入點。

四、志當存高遠

我自己在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博士班就讀時,C教授曾對我說:「博士生研究兒童戲劇太可惜浪費了!」L教授更直言:「兒童戲劇沒有理論價值!」面對這些學界泰斗、權威,竟是如此藐視、壓迫兒童戲劇,著實令人感傷、無奈與不解!然而,當我把這些曾經耿耿於懷的挫折放下後,諸位老師的刺激正是使我更加專注、投入研究、創作與推廣兒童戲劇的原因,至今信念未曾動搖,相信未來也不會。
蘇軾《晁錯論》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我沒有「超世之才」,卻有「堅韌不拔之志」,願在兒童戲劇研究的荒原上
,像愚公移山寓言中的愚公,持志以恆的行動。

◎ 刊於《中華戲劇學會會訊》第37期,2015年6月

來源連結

One Comment
  1. 鴻文先生:感謝你對《臺灣戲劇史》(增修版)的關切。這本書經過一番心血,終於在今年(2015年)2月出版,為求簡要,全書篇幅僅二十萬餘言,要交代的時間卻將近四百年,不能對你喜歡的兒童戲劇談太多,十分抱歉。但這本書並非"整本書中對兒童戲劇完全漠視,隻字未提"。在6-13頁338,有一段介紹了台灣兒童戲劇及青少年劇場的文字。在頁314提到鞋子和九歌的成立、頁318提到紙風車的成立、頁324提到如果兒童劇團的成立。並在戲劇大事年表1987年中(頁49),提到鄧志浩創立九歌兒童劇團。
    你對兒童劇場有興趣,這是很好的事情,台灣戲劇研究想要後出轉精,更上一層樓,就是需要像你這樣的年輕人。不過,我建議討論問題可以冷靜一點,你說要"正面掀開臺灣戲劇學界長久以來對兒童戲劇冷落與歧視的帳幕"根本就沒有這個帳幕吧!至少在這本書是不存在的。還有就是你可以對這本書或這本書的作者失望,但不需推論為"這些學者根本不認為兒童戲劇是戲劇"。(這樣好像因為我而害別的學者也被"不滿"?)其實重視的人很多啦,但不一定有機會表達,或者寫了你不一定看到。
    不管如何,感謝你的批評,讓我們一起努力吧。(林鶴宜敬覆)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