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配溫開水!《寄居》



作者:原承伯
日期:2013.10.12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團隊:狂想劇場
名稱:《寄居》
狂想劇場於牯嶺街小劇場所上演的作品《寄居》,劇本來自台北文學獎的首獎作品,探討的是現下都市人們所面臨的居住困境。國父曾說有土斯有財,土地和居住的概念在很多人的眼中是僅次於生命之外第二重要的資產,很多時候甚至性命皆可拋,也要保住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這也是為什麼土地議題,如大埔事件和士林王家,必須為我們所關注的原因)
但是對於現在居住在城市的人們來說,土地和居住的問題卻顯得晦暗又苦澀,實質上面對到的困難是日益縮水的薪資和沒有上限的飆漲房價,幅度之劇烈可比Ozzy Osbourne的名曲Crazy Train(亂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MLp7YNTznE
);另一方面,都更和房地產的投資都不斷的挑動著人性的饕餮,造成社會的對立和分裂;最令人不解的是,還是有很多人感覺非常良好(而且這些人還不在少數) ,前幾天看見遠雄董事長的一番談話,連我都要懷疑我們是不是生活在同一顆星球呢?(新聞連結:http://news.housefun.com.tw/news/article/56015644192.html)。因此,見到一齣和社會議題做出如此連結的戲,而且談論的又是如此切身之痛的現象,自然是帶著好奇,想看看到底這個演出能帶給我什麼衝擊、省思、或者問題。
回到演出上,攝影家森山大道在紀錄片中曾言,在攝影中沒有所謂原創的說法:因為景象早已呈現,而攝影師只是用相機紀錄下來。我相信這樣的說法也能在劇場裡找到相應之處,在演出中所談及的,都已經是早就存在的現象,就像在生物或是博物學家眼中沒有發明只有發現這回事,就連達爾文的物競天擇說也老早在生物間運行的千億年;就算談及未來,多半也是從現在做出發,如村上龍的《希望之國》,預言未來可能的選項。
那麼,我們到底要進來看什麼?個人來說,筆者期待的是如何用不同的角度來切入這個議題(人性),或者挑起眾所周知卻習以為常的問題。比較可惜的是,演出似乎還是用大家似曾相似的方式來處理這類議題,居住是個十分大的議題,延伸出去的內容多如繁星,舉凡存在、家庭、情感、國族皆可入題,每項選擇背後所蘊含的內容之深之廣都可以好好發揮,但在演出中貌似樣樣皆有提及,但樣樣討論不深,再加上前述的問題,使得演出更加曖昧。試問,假設我天天都吃滷肉飯,為何要進劇場特地再吃這碗呢?
演出以寫實的方式呈現,這個從台上的擺設便可一目瞭然;既是寫實表演,可信度便相當重要,如果角色可信,那整個故事便可以成立,若角色不可信,再多的技術支援也只是陪襯。不知為何,演出中時常出現讓觀眾不可信的片段:男主角剛開始的動作顯得零碎和不自然,這些問題直到演出中段(發現房子是海砂屋)之後才穩定了下來,不過光這樣就對建立一個結婚十年,最近才把房貸還完的角色有些困難了;女主角顯然是有在刻意塑造孕婦的角色(時常摸肚子的小動作),但是對觀眾來說還是不免有些懷疑孕婦真的會這樣嗎?甚至到最後都覺得摸肚子不是因為懷孕,而是吃太飽的緣故;婆婆是角色塑造最成功的,也是這個戲的亮點,雖然還是有一兩個小破綻,但相較前兩者的可信度就高出許多。
不知是因為詮釋還是導演調度的關係,感覺上整齣戲有許多印象深刻的場景力道都出不來,最明顯的例子就在宣傳DM上的幾句台詞:現在不比以前,想買塊墓地跟你們買房一樣難。地點差的全擠滿了,地點好的,又貴得不像話。、“我要的不多,我只是想要一塊屬於我們自己的地方,這哪裡有錯”、“你的天堂才27坪,也太沒志氣了吧!”,光看這三句話就很有感覺,但是在演出中全都平淡的處理掉了,看不見它的分量,其他的就更不用說了,如存在於台詞中,不曾出現的樓上鄰居夫婦。
要怎麼樣判別演出中的元素是沒有被充分發揮,或者多餘呢?很簡單,想像一下如果把這項元素拿掉,會不會對演出造成影響就可以知道了。在這裡我要說的是投影,功能性的存在(過場),其中的意象也十分單薄,而且內容不斷的重覆,卻不知原因為何?如果把投影拿掉會不會對演出有影響呢?答案是不會。
回顧整場戲的感覺,悶悶的、乾乾的,發展性還很大。就像咳精的廣告詞一樣一定要配溫開水!
(怕大家不懂我的梗,在此附上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H8H4LMyyM)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