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下一次起飛的《風箏》

文字: 謝鴻文
網站: 兒童節的派對

今日,SHOW影劇團順利完成在林鍾隆紀念館的駐館演出《風箏》。

《風箏》這齣戲,敘述一個從台北轉學到鄉下客家庄外婆家的女孩樂樂,起初和同學間的隔閡誤會,隨著班上一場客家歌舞的表演練習,使她慢慢融入團體,終於拋下成見,加上鄉下孩子運用風箏傳遞思念的遊戲,讓樂樂思念過世親人的思念有了寄託,憂愁隨著線放飛遠去。

這齣戲是由我、李美齡和陳義翔共同編劇,但更早的故事概念其實是來自於3年多前李美齡在高雄美濃和一群小學老師在研習中發想出來的故事,我們也不能掠人之美不提。

《風箏》2013演出的版本,係我根據李美齡和陳義翔的初稿,再作台詞潤飾,並加入蟬的角色(以偶演出),還在老師和樂樂的互動中,刻意導入一段新編的小流星的故事,小流星離開天上,他在人間的落寞得到螢火蟲的關懷;我想藉這故事來完成療癒,讓樂樂思考到自己身邊還圍繞著螢火蟲,可以有溫暖的光關照她,她就不孤單。還有,為了契合在林鍾隆紀念館演出,也為外婆增加唸一首客家童謠〈月光光〉,一來強化外婆在樂樂小時候在她睡前床邊的溫馨互動情感,二來傳達林鍾隆曾經創辦台灣第一本兒童詩刊《月光光》,把童詩的光芒照遍台灣的歷史過往。

做這樣的戲,對台灣兒童劇場來說仍屬一大挑戰。首先夾雜許多客家話是一大挑戰,再來就是沒有華麗繽紛的舞台佈景設計,捨去不必要的嘩眾搞笑,多了許多內心情感的獨白陳述;不過,這四個月幾場演出下來,我們看見還是有大部份小朋友可以接受,有的年齡甚至才大約3歲,亦能看得十分專注且欣賞完。這說明了我們不宜低估兒童審美的能力,以為他們年紀低幼,給予他們欣賞的創作就只能低幼,乃至膚淺無味。

也許是最後一場演出了,演出結束後的座談,幾個演員:飾演外婆的李美齡、飾演樂樂的黃雅君,提到他們揣摩角色的心境都忍不住落淚,她們情感的熱烈真摯亦感動了在場的觀眾。

這正是我們SHOW影劇團一貫的精神,我們製作的兒童劇,不單要讓人歡笑,更要讓人感動。相信這齣戲很快會有機會至台灣其他各地巡演,等待下一次起飛的《風箏》,會把豐盈的歡笑和感動維持下去。

來源連結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