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台北藝穗節 演前預報:林素蓮-邊緣人物計畫《業餘人生》

文字: 黃佩蔚
網站: 蔚藍海岸抱

2015

台北藝穗節 演前預報

林素蓮:邊緣人物計畫《業餘人生》
看排地點:北投七一園區
文:黃佩蔚
演出時間:2015/9/10-9/12  20009/12  1500
演出地點:青少年育樂中心 三樓演藝廳(台北市仁愛路一段17)
臉書活動網頁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664572010440921/
兩廳院售票系統  http://goo.gl/axFjMI
年輕編舞者 林素蓮的「邊緣人物計畫」,首次發表於2014年的周先生「下一個編舞計畫III」,當時的嘗試,是邀請三個高中以下的學生及三位非科班表演者。以「邊緣人物」作為舞作編創的核心起點。有趣的是,在計畫II中的一段訪問語:「噢!對她來說我是邊緣人物,但是對我家的狗來說,我就是牠的世界中心。」(註1
所謂的「邊緣」,其實是相對關係,甚至是個人生命線性時間上的節點。計畫II《業餘人生》,轉換目標,以三十歲為界線,七個非專業舞者,來自不同的背景。開場時的小美人魚有聲書,加上滿台前的兒童玩具,色彩繽紛。而當玩具槍開始被手持,以作威迫、被堆疊,如同廢物、被抽取,回收、利用、重置,物件的功能,隨之重新定義,場境則不斷切換,舞者們詮釋的,是各自生命當中的邊緣時刻。
看似隨性、不精準的舞蹈動作,有著精心排練的結構性,不精準,是林素蓮對此的創作思考,準確了,就不好看/不對了,部分動作編排,來自舞者內在意識所形成的外在行動。說是編舞,或可說,林素蓮的編舞方式,比較像是提問者,舞者透過回應問題而發展行動,編舞者繼之摘錄剪輯,成為對應的身體語彙。穿插舞作期間的,有預先錄製的多方對談,是刻意埋下的密碼,不對稱的呼應著每一個動作的背後。
為何選擇全男子表演者?她笑著說:對啊,這樣可能比較好賣票。觀看《業餘人生》,的確會有如《新社員》般的賞心悅目感,但,場上卻不是虛構的漫畫人物,而是每一個從真實轉換而來的邊緣時刻,淺淺的美型糖衣下,時輕時重,不全是甜的。
林素蓮很堅持,她是編舞,不是導演。
「人人都可以跳舞」,這句話,中性,而充滿詮釋的可能。如同表演最早的來源之一,遊戲說,任何一個具有移動性的物質所形成的軌跡,都可以被視為舞蹈/表演的原型或亞型,走過斑馬線的上班族、在泳池邊巡邏的救生員、哭泣、打架、霸凌/被霸凌、去愛/被愛……。其實他們是在說:「人人都在跳舞」。「邊緣人物計畫」是一個舞者與編舞者幾乎平行的作品,當舞者完成自己,編舞者便完成作品。
(註1)參考:2014邊緣人物 Invisible》訪問:
http://nextchoreography.blogspot.tw/2014/10/invisible.html

來源連結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