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工廠第三回作品‧奇幻愛情輕喜劇《男言之隱》

文字: 于善祿
網站: LULUSHARP

時間:2015年7月25日,
週六19:30
地點:城市舞台
主辦:故事工廠、夢田文創、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

我不得不說,每當我看到兩性專家或星座專家,在用一種歸納、分類而武斷的語言,將複雜、微妙的人際關係(當然也包括了兩性關係、愛情關係),化約為簡單的公式,或許帶點浪漫,或許帶點幽默,或許帶點諷刺,或許帶點調侃,又或許帶點哀愁,反正不管哪一種口氣,我都只覺得無甚有趣,未免太把人性格式化,簡直是回到羅馬喜劇的類型角色或面具,或法國新古典的時代風格,凡事只講求秩序與儀態,裝腔做勢,這樣的世界變得好呆板,這樣的情感變得好套裝。

所以每當我看到如下的問答,就會覺得:只有這樣嗎?只能這樣嗎?真的嗎?胡扯!──「如果你問男人想要有哪種超能力,十個有四個想飛,三個想時間停止,兩個想隱形,一個想變大力士。但女人的答案只有一種,我想知道男人腦袋在想什麼?!」(錄自節目冊)──整本節目冊翻完,大部份的演員(不論男女)想要擁有的多半是「瞬間移動」的超能力,其次是和動物溝通的超能力。完全和台詞不一樣。

在《男言之隱》這齣戲裡,就有許多台詞,以及女主角宜蘋(楊千霈飾)的心情札記(以字幕影像呈現),都採類似的語言策略與表述方式。說實話,一開始,我不太能夠進入戲劇之中,甚至有點反感,尤其開場(場次S1-1),宜蘋在對男女之別與愛情觀侃侃而談的時候。但後來想想,也許這整齣戲,就像宜蘋的愛情成長日記一樣,是觀眾闖入了她的內心世界╱價值觀,當然可能會覺得卡卡的,那畢竟是她的語言,她的世界,她的愛情觀;而那個開場,只不過像是一篇愛情自述的開宗明義,先將基本論點提綱挈領地說出來。

由此可知,「類型」的力量有多麼地強大,不論是戲劇、小說或電影,到處都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與影響;無怪乎,從神話學、形式主義、結構主義、人類學,到敘事學、編劇學,通通都有人在研究它,剖析它,以及運用它,而且其成效,千百年來,總能奏效,真是很神奇。

回到《男言之隱》。我其實還是要看到故事情節慢慢展開,人物性格漸漸鮮活立體起來,才能夠進到戲裡,所以故事的帶引(演故事,而不是說道理)才是最重要的。編導黃致凱讓女主角宜蘋擁有可以聽到男人心裡和腦袋真正在想什麼的家族遺傳超能力,不過這樣子的超能力對她而言,有好有壞,得失各半,許多她的前任男友總覺得被她摸得一清二楚,毫無安全感,避之唯恐不及,逃之夭夭,導致她的感情之路,不見得順遂;反倒因為她總是洞悉男人的心口不一,一方面讓她變得對男人不再信任,另方面竟使她成了某種程度的兩性專家。

故事的妙點就在於,當她碰巧在一家音樂餐廳初遇音樂製作人名揚(狄志杰飾)和創作人耀霖(張勛傑飾)時,瞬間就被名揚所吸引,而同時開始與耀霖創作詞、曲的極佳默契;但矛盾的是,很快地,在他們三人下一次在音樂工作室再次碰面時,宜蘋因為不慎碰觸了漏電的電子琴,而暫時失去了她的超能力,她變得必須以自我對感情的直覺,以及阿姨(劉珊珊飾)的感情諮商,來面對名揚與耀霖兩人。外在形式上,是迷戀高富帥的名揚,而且和情敵Cindy(我看的場次,是由謝忻所飾演)互別苗頭;但在感情的最深處,正幽微地萌生和耀霖因為默契而慢慢滋長的情愫,一旦到了隱情大白(名揚長期以來,總是竊據耀霖的創作之名),她才明白自己其實是深愛著耀霖的。

我必須說,楊千霈將宜蘋這個角色詮釋得很好。她出道十幾年來(從就讀台大戲劇系期間,就已經在演藝圈了,可算是該系創系以來的第一位明星),參演過二十多部的影視作品,主持過金曲、金鐘、金馬三獎多屆的頒獎典禮星光大道,傳過幾則緋聞,但似乎就只是這樣,沒有代表性的作品及角色,不太會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大多數二線、三線的藝人類似,在星海中浮浮沉沉,走闖多年。這齣戲卻完全讓我對她改觀,她的情感拿捏細膩、真摯,台風大方穩健,甚至在音樂節奏與歌喉展現上,也令人眼睛為之一亮。之前觀賞她參與果陀劇場《冒牌天使》的演出,還覺得舞台丰采多半被曾國城和唐從聖搶光(但實情是,他們兩個的表演,簡直是油里油氣到不行),不太能夠凸顯,有點可惜。或許楊千霈真的應該感謝她的學長黃致凱,創造了一個戲份很重,表現也恰如其份的精彩角色,而且指定要她演,應該可以算是到目前為止,楊千霈的表演代表之作,會被記住的。

故事除了最核心的雙生雙旦糾纏之外,也觸及了宜蘋的爸爸(朱德剛飾)、閨密萱萱(賴盈瑩飾)、愛情軍師小彬(林東緒飾)等,這些環繞其身旁的親情與友情,他們都在應援宜蘋感情的這條路上,發揮了不同層次的作用。而關鍵性的感情催化劑,則來自於上半場的最後一場戲(場次S16),宜蘋和耀霖在一家山上餐廳用餐,卻遇到了逃犯與警方對峙的意外事件,面對槍口下的性命威脅,耀霖奮勇機智、保護宜蘋的行動,耀霖過往感情的真情揭露,並將其轉化為創作歌曲《框》的原動力(來自於張勛傑的真實故事),這一切都讓宜蘋對耀霖大為改觀,好感度大增。

從故事的規模、層次,事件的安排(場次及場景都蠻多的,有點超過了這台戲所能負荷的,經常得等換景,當然,此時通常就會出現宜蘋的心情札記字幕投影),人物的描寫與刻畫等方面來看,都已經具備影視偶像劇的雛型,這裡頭有偶像,有明星,有愛情、有喜劇,有點奇幻,還有音樂和陪襯的綠葉及甘草人物,差不多都符合偶像劇的形式要件。

這次的劇場演出,是由故事工廠和蘇麗媚所主持的夢田文創,所共同製作的,應該可以想見,在不久的未來,就能看到該劇(或該故事)的另種形式展現。這其實很符合文創的邏輯,讓一個原創的故事,不只有停留在一種形式,而是能夠衍生創造出其它形式,像是電視劇、電影、小說、漫畫、動畫等,霹靂布袋戲和幾米繪本應該是極具代表性的例子;這種情形在歐、美、日本,甚至是當前中國大陸,都屢見不鮮,值得台灣的劇場界好好地來思考其可能性。

來源連結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