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娃株式會社劇團《愚弄暗訪》

文字: 于善祿
網站: LULUSHARP

時間:2015年6月27日,週六14:30

地點:台北大稻埕戲苑曲藝場

 

多年來,鬼娃一直堅持低成本製作,不搞華麗而繁複的舞美機關佈景設計,而將更多的心力放在他們宣稱的劇本和表演之上,我也多次表示其編劇創意還算有點意思,但是經常續航力不足,對話淪為瑣碎與累贅,容易令人產生疲憊與厭倦感,經過一番長時間不甚有趣的「轉念」鋪陳與辯證之後,結尾基本上會得到善果善報,尤其好幾齣以「鬼節」為名義的劇本,都是如此,這也證明了編導張玉芬的堅持與毅力十足。 

從表演的角度來看,該團的創作總是能以劇場年輕的新面孔,來擔負主要的表演工作,印象所及,曾和該團合作而後來比較為人所知的演員,有郭耀仁、翁寧謙等,而後來則有更多的生面孔,發展有限,也多半較不為人所知,我也幾乎記不起來。 

說實話,每每在看該團的作品時,其表演風格總是顯得鬆散、拖沓、業餘、粗糙,是否能夠形成一種風格,都還有待商榷。於是,瑣碎的語言,加上鬆散的表演,再加上有點有趣卻續航力不足的轉念鋪陳,整體而言,其藝術成效總是有限,讓人覺得有點沉悶,審美快感不足,相當可惜。 

撇除掉專業的評論與感受,該團自2008年以來,「自發性展開免費的全台巡演活動,期盼用行動證明小劇場並非都是前衛實驗、看不懂的內容,而是也能成為一種雅俗共賞、蘊含獨特生命力的表演藝術」,竟逐漸走出一條不太一樣的經營之路,走入校園與社區,不以售票為目的,爭取一點補助,也就這樣子持續創作、演出,走南闖北地累積了好幾齣作品與觀賞人次,不得不佩服他們在有限的資源下,仍孜孜不倦地繼續存活著。 

回到這次所演出的《愚弄暗訪》來看,其實大致上的創作理念和表演風貌,都和過去差不多,而且給人的審美感受亦大致雷同,戲劇能量持續低迷,令人昏昏欲睡。對於這群可能是首次欣賞該團演出的觀眾而言,或許還算有趣,這點從現場偶爾的笑聲,大致可以感受得到,但能量並未全開,表演如此,笑聲與掌聲亦復如是。 

透過兩對人馬(兩位年輕女孩組成的陣頭隊伍、扮成正在招魂道士的中年男子)的狹路相逢,而在衝突中,漸漸獲得解決,皆大歡喜。這是張玉芬的編劇法則,稍嫌老派保守,但卻也能夠使這些觀眾願意買單。唯這次的演出台詞使用了不少台語,三位演員(王嵩能、劉又菡、莊娜禎)的台語幾乎都不甚道地,總有些怪腔怪調,且發音不標準等問題,有幾處使人不明其義,或誤解其義,有點不自量力,傷腦筋。

最後,我只能說,理念的堅持上,我認同該團的努力,而在藝術的專業表現上,則認為尚待加強,但如果編導張玉芬的創作理念堅持不變,其藝術水平想要提升,則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只能尊重與祝福他們,人各有志,富貴在天。

來源連結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