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兩岸小劇場藝術節《群鬼2.0》

文字: 于善祿
網站: LULUSHARP

時間:2015年6月5日,週五19:3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多功能展演廳

團隊:王翀 薪傳實驗劇團

 

從現場即時的影像表現來看,雖然不像之前來台的作品《中央公園西路》和《雷雨2.0》那麼具有電影感,相對而言,影像語彙的新奇度與震撼感,也沒有太過於強烈。

四個主要的分割鏡頭畫面,大多時候是演員臉部的近拍特寫鏡頭(或者說是演員自拍),企圖以鏡頭語言來表現所謂的「直面戲劇」(in-yer-face theatre);的確,透過鏡頭影像,演員和觀眾是「直面」了,可是那只是鏡頭前的影視表演,劇場中的演員則經常不見得是「直面」觀眾的,又玩起影像意圖和劇場行動不同步的老遊戲。

大概要到了最後,真相大白,女僕對著觀眾大聲咒罵了一連串中文與英文的粗口,以發洩她被矇在鼓裡的極度憤怒,其所謂的「直面戲劇」才有了另一層涵義:劇中人物所面臨的難堪的真相,觀眾(或說整個現實社會)才是真正的肇因者,是我們的無知、姑息、僥倖、自私等心態,助長這類醜聞的不斷發生,從易卜生到當代中國,再到當代台灣與全世界,人類重複地犯下同樣的錯誤,而且規模愈來愈大,手段愈來愈殘暴,損害愈來愈嚴重。

最後,就像那灑滿四散的彩色麵粉一樣,如同病毒般瀰漫在眾人之間,在我們的呼吸與空氣之間。這個作品對《群鬼》做了當代的批判與重新詮釋,而且諷刺、暗喻了許多當代中國政治及社會的鬼影幢幢,也許是造成其兩度在上海遭到禁演的原因(但這齣戲在北京卻正常如期上演)。

演後座談提供創作團隊和台灣觀眾當面問答交流的機會,我覺得在現階段仍然是很需要的環節,畢竟兩岸的當代小劇場交流仍並不夠深遠,尤其是觀眾和演出團隊之間,彼此都還在摸索相處與理解的模式,雙方亦都欠缺對對方掌握透徹的論述引介,多半都還停留在片斷訊息與口耳相傳的階段。

像是王翀在答客問中提及大陸的官僚腐化、書記拔槍、薄熙來案、官╱富二代薄瓜瓜等,如果不是如此稍做解釋的話,我想台灣觀眾不見得立即就能看得到這些劇場符號背後的政治諷刺意涵。

因此,我覺得該作品在對易卜生的原作《群鬼》進行當代本土化的詮釋與改編工作上,算是盡心盡力,也有初步不錯的成績。

座談會中,我並未發問或發言,當下縈繞在我腦海的,不算是個問題,而是一個觀察與思索。一般的影視演員或劇場演員,他們多半在其表演工作之中,只要專注在其中一種表演投射即可;然而,《群鬼2.0》的演員則要不斷地轉換(甚至於同時意識且並存)鏡頭表演與劇場表演的能量投射,這對演員而言,應該是有趣的挑戰,因為對著鏡頭表演時,觀眾透過即時投影,可以看到演員臉部的特寫,但同時也可以看到並不在鏡頭畫面中的其它肢體部位,由於主要表演在鏡頭前,所以肢體相對而言,就沒那麼能量飽滿,或肌肉緊繃;除非又回到劇場表演的狀態,演員的表演能量也相對飽滿,投射更為全面。

這點觀察與發現,其實相當有趣,也是座談問答中,毫無觸及的部份。或許是這次的影像奇觀程度較少,以致於我將大部份時間專注在演員的表演投射與肢體動作之上,不太去顧及劇場裡的鏡頭前表演,如何構成影像呈現的奇觀與驚豔(因為這次較少)。

來源連結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