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計劃首部曲》評論ARCHIVE

文字: 鄒欣寧
網站: 欣寧的文字收納室

【第一週演出】

1. 在陽光下站直了:台灣新寓言

2. 黃湯姆:GLT報告
3. 表演藝評台鴻鴻:寓環境省思於鄉野奇譚
4.表演藝評台白斐嵐:身體.議題.文本新實驗
5. 表演藝評台吳孟軒:劇場作為一種社會評論
6. 台新ARTSTALK貧窮男:三缺一劇團
7. 伍佰肆拾捌:土地計劃
8. 藝文票券折扣網:心得1  心得2 心得3 心得4

…因為在自家版面,我可以很放肆地說,好開心,好開心。

從21歲在耕莘小劇場發表自己的編導作品以來,在劇場發表創作(且被觀眾看見、評論、抒發感想)這個不大不小的夢想,終於實現了。謝謝D找我和他跟他的劇組一起工作,讓我心願得遂。

21歲時我希望邀請他來看戲的某個觀眾,這次來看了。也寫了評論。這麼久這麼久之後,發現遲來的希望成真,感覺很複雜。

我不是很有企圖心的人,但認真做過的夢,說放棄或遺忘或許也不那麼簡單。

編劇永遠是那個站在後端的人。跑的比劇組前面,待到演出又迅速退到比浪潮更遠的地方。編劇是有時差的人,和雜誌編輯一樣。可是我好喜歡這種站在遠遠遙望演員所在彼岸的感覺。

工作過程中不是沒有困難。雖然和D的工作已經是開放且快樂的體驗,但對於文本被修改,我始終心懷吝嗇。最大的困難還是在自己身上。排練後期,逐漸感覺到未知的恐懼,那種未知是:我完全無法想像、預期觀眾會以怎樣的目光觀看這個戲(和故事)。因為恐懼,變得不安,防衛機制也讓自己擺盪在「要不要全心信任導演跟演員的詮釋」上頭。那個心情很苦。苦到晚上會失眠、運動會不專心的程度。

原來創作者要面對的,是這種焦慮和征戰。

首演結束後,看過戲的朋友和我聊了一些感覺後,我才釋懷。對「戲要獲得怎樣的評價」釋懷,也對「編劇終究會在演出後和作品漸行漸遠」釋懷。

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都是很自然的。魔鬼永遠在自己的小心眼裡。好高興不管人們喜歡與否,願意花時間書寫、分享、溝通。

我好開心,好開心。

這個戲或許沒有銳利聰慧的對白,沒有石破天驚的見解,但我可以自豪地說,這是我在這段時間內竭盡所能為這群演員跟導演量身定做的作品。我喜歡有觀眾說「劇情平順」,因為平順考驗的是基本功,觀眾為我的基本功打及格分數,我很快樂。

第二週就要演出了,會有更嚴苛的觀眾進劇場,或許也會有更嚴苛的評價。我期待著。因為要踩在那些話語上頭,繼續往目標匍匐爬去。

來源連結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