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編輯室報告:熱血的勞動節過完,不論有沒有上街,都得繼續上工


(即將退役的基隆火車站月台)

每週編輯室報告
2015. 05.02

熱血的勞動節過完,不論有沒有上街,都得繼續上工,小每也是。

結束2015年的1/3,每週看戲俱樂部的改裝粉刷也進行了一半。除了外牆拉皮、重新粉刷外,俱樂部裡多了兩間新包廂:共學講堂、每週國際線。

從2014年開始,每週與小劇場學校悄悄進行著建教合作的實驗。經過一年的磨合,開了幾朵小花。由資深前任編輯薛西領軍,客席教授團共同主持的「共學講堂」,系列且有機的提出關於劇場的深度思考。不是為了某檔製作所做的附加宣傳活動,或是營利的、迎合大眾需求的,而是尋找劇場裡的缺/角落,的挖掘。目前已進行了兩個學期【「工作」劇場者的深度思考】(2014.9月)及【表演者:身體,生命,生活】(2015.1月)。秉持持續、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間斷的自信,正在籌劃第三學期中。講堂內容的獨家刊登,會在每週特別闢出專屬欄位,首發第一稿,是第一學期中,于善祿老師的講題:表演藝術評論,為表演藝術發展寫下備忘的人。將分成四集上稿。

那些沒有時效性的筆記,不會因為時間的後延,而失去成為經典的價值。直到下一個學期的共學講堂前,大家可以在這個專欄裡,繼續溫故知新。「共學講堂」,與其說是非一般講座活動,更像是一種嘗試,嘗試將評論的目標轉向,尋找化被動為主動的可能。

駐外小每Howl ,去年遠走他鄉,但並沒有因為去國英倫,而停下評論的腳步,只是語言變成abc,對象則是來自全球,「每週國際線」為了這個原因而設立。Howl 將不定期發送的海外藝文評論及文化訊息,也都將於每週首刊。同時,Howl 也被賦予獵人頭任務,尋找同樣旅外的同類,增加國際線組員,歡迎線民通報。一點點的,這是觀眾可以從每週多看到的一點點鬼島以外的世界,也是每週踏出華語區的另一個嘗試。

除了換版面,這些嚐點新冒些險的小事情,每週的有所不變仍然相同,不支薪的輪流主編制、不定期的怕辣論壇,還有偶爾會停播的隨/彈性,是絕對需要的。

或許劇場評論成為一個職業的可能,尚且遙遠、少數,但有心有力人士的積極提升環境,確實讓有志者得以延續生命、更多新鮮面孔得以入門,2014年,國藝會甚至開始第一屆「表演藝術評論人專案」補助計畫 ,希望更有計畫的培育新世代評論人,新一屆補助申請將於五月中截止,有興趣的朋友請把握機會。於此同時,澳門評論台「評地」也在今年3月,光榮開張,好像是在說萬丈高樓平地起,與2013開始的「升評運動」有著前後呼應感。

目所及,華語市場的評論世代,就算不是大鳴大放,也肯定是遍地開花。當然可以想像,劇場評論成為一個職業的可能。只是小每們想的是,當評論成為一種方法,評論還有什麼功能?每週非一般研究中心,持續開發中。

下期預告:當評論成為一種基本素養。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