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語:為何「馬華文學劇場」?為何「要說的都在這裡」?

文字: 薛西
網站: 我們

窮劇場BLOG窮劇場FB

04/29-05/03《我是一件活著的作品 ( readymade )》&《臺北, 今夜我跟你睡》http://bit.ly/1D3hzF4

05/28-05/30《山瘟》http://bit.ly/1MrP4mb

06/05-06/06《複眼•城像:就讓它像一支歌》http://bit.ly/1MrPdpH

04/29-05/03《我是一件活著的作品 ( readymade )》&《臺北, 今夜我跟你睡》http://bit.ly/1D3hzF4

 

05/28-05/30《山瘟》http://bit.ly/1MrP4mb

06/05-06/06《複眼•城像:就讓它像一支歌》http://bit.ly/1MrPdpH

也許是從前與俊耀聊過馬華小說吧,彼此我讀出生於婆羅洲砂勞越,張貴興的《我思念的長眠中的南國公主》及《群象》,那一大片原始、獸無處不在、殖民、獨立史之血狠狠流淌的魔幻雨林,即後來他被某些人批評帶給異地讀者「雨林奇觀」的生猛意象,可這當初的確也帶給我對馬來西亞的初步印象,那是其餘作家都無法給予讀者的奇異莽原。當然,張貴興只是其一,黃錦樹、黎紫書、陳大為、鍾怡雯、張錦忠等人的名字都在我們的閒聊裡出現過。

總之,在某一天晚上,高俊耀、區秀詒和我啟動了這一項「台灣-馬來西亞文化對話」,為期三週,包含展演、講座、訪談的《要說的都在這裡-馬華文學劇場》計畫。使用「馬華文學」進而通過「文學劇場」表現如何「呈現/觀看馬來西亞」是很快下的決定,一來俊耀從改編黃碧雲小說《七宗罪》的「七種靜默」系列業已開展有成,他和鄭尹真也在澳門小劇場演書節帶領澳門演員製作通過辛波絲卡詩作的工作坊及呈現,特別是他在2011年以馬來西亞「搶屍體」的社會新聞為靈感創作的《死亡紀事》,為台灣觀眾揭開了大馬多種族社會的真實一面,也為這一次的馬華文學劇場埋下種子。
秀詒的現場電影我則在2009年牯嶺街國際小劇場藝術節就已見識過,她的劇場影像設計我亦看過多齣,她那每每抵達文本底層的影像詮釋,漂浮而惚恍,於觀眾我而言,「文學性」就在其中。決定分兩組,一馬一台搭配的組合以後,我們找了蔡晴丞與黃思農,她們兩位的劇場思考都不囿限於類別,也都願意與我們一同實驗文學劇場的可能。再後來,進一步邀請馬來西亞的加卡地圖加入這一次的創作陣容,使我們更能落實這項計畫的文學劇場實驗及台馬交流的意涵。
每一組(週)展演聚焦於同一位馬華作家的決定,因著一馬一台的創作組合,將讓我們看到每個詮釋背後的創作者視野。第一組(週)的高俊耀與蔡晴丞做詩,木焱「無國籍詩人」的自稱,給我們開放的詮釋空間。第二組(週)的區秀詒與黃思農做小說,黎紫書的小說光怪陸離、充滿歷史、社會、民俗的雜音,這是她繁複文字的迷人之處,讓你像是身處迷幻叢林,非得穿越重重沼氣、異果、歧路,盡頭才於眼前顯現。第三週則邀請馬來西亞的加卡地圖(JacAl Map),焦點作家是在吉隆坡開設「月樹咖啡館」的詩人劉藝婉,加卡地圖將從聲音解開詩的外衣,從詩句的情感迷霧之中,穿透而出,與詩人行跨場域的對話。
在台灣的馬華文學,即便在台灣文學裡,也是小眾中的小眾。這項為期三週的計畫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想來也真是場賭博。但我總是相信劇場的力量,相信文學的力量,也相信有必要在台灣製作這樣一個關於馬來西亞的劇場計畫,因為這不僅是關乎馬來西亞,也關乎台灣,關乎移動、離散、認同,關乎我為什麼來這?為什麼在這或離開這?
「不論寫甚麼或怎麼寫,不論在台在馬,反正都是外人。」這是1997年身為研究者的黃錦樹寫下的一句話,背後有「在台馬華文學(人)」於「馬華文學」與「台灣文學」之間夾縫求生存的尷尬、無奈、感慨。記得當時讀到黃錦樹寫的那段話時,我打從心裡覺得哀傷,一方面也循著哀傷的感覺,再去讀一些資料,慢慢從中看到更多面向的「在台馬華文學」的文化處境,以及「華語」之於大馬華人,在當地以馬來人主導的的社會進程中,本身就含有「生存」的意味。我們從「華社有三寶:華文報業、華文學校與華人社團」這樣的流傳語,也就可以感受到語言之於生存的重要性吧。而黃錦樹寫下的那句話,也就成了「要說的都在這裡」的源頭。
另一方面,自己畢竟平常主要是從書寫位置參與劇場工作,決定加入這計畫以後,我也要面對「在台灣的馬華劇場工作者如何容於台灣現當代劇場歷史書寫的問題」(這一點思考,也謝謝王墨林的提醒),舉例來說,在台灣的馬華劇場人就有黃誌群、符宏征、黃祖延、吳忠良、張偉來、楊佩芬、梁菲倚、黃志勇、林耀華等人,都是當前劇場的要角,也可證明台灣劇場確實很有「包容力」。但是我並不想用「包容力」解釋一切,這些在不同年份來到台灣唸劇場、做劇場的馬華劇場人,也許各有各的鄉愁、適應過程,「馬來西亞」在他們心中究竟是漸漸淡忘抑或是回不去的家,都有待一一訪查,關於這一部分,我現在無法做出任何歸納,但會藉此計畫做為動力,試著去整理、描繪出來。
相對於劇場,「在台馬華文學」的研究經由這二十年黃錦樹、張錦忠、陳大為、林建國、高嘉謙等人的投入,早已自成門戶,而這些重要的研究者,對於旅台/留台/在台、離散、中國性、僑務政策、在台馬華社團、文學傳播場域等方面的論述積累,正正提供一個不可或缺的參照,這是正準備出發的我們迫切需要的。而包括馬華文學的發展簡說、華語的社會意義,甚至是前面說到的幾個專有名詞,我們之後將以「馬華文學小辭典」的單元,為各位一一述說,到時候也請熟悉馬來西亞及馬華文學的朋友,不吝指正。
唉呀被我寫得好嚴肅喔(真的覺得我一寫就會造成反效果……),其實「要說的都在這裡」還有另外一個用意啦;這項計畫的展演依然是核心,但也希望來關注、來看的人可以透過這項計畫,產生認識馬來西亞社會與文化的另一個角度,以及窮劇場在追求文學劇場上的不同嘗試。

來源連結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