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下台:檢視三年未滿的文化施政

文字: 周力德
網站: 文化部log

龍應台下台了。從末代文建會主委算起,將近三年的時間;從首屆文化部長算起,任期達兩年半。她的作為,決定了她會獲得怎樣的歷史評價。
第一個挑戰,失敗了
龍應台就任文建會主委以來,面臨著兩個最大的挑戰:第一,如何處理夢想家」一案之後藝文界所關注的資源分配不公;第二,如何在馬英九連任之後,展現首屆文化部所應有的格局與施政績效。龍應台沒有蜜月期,儘管從文建會到文化部,各部門業務經緯萬端,但民心望治,希望文化部在明星級部長的帶領下能有所作為,如同選民殷殷期盼著連任成功的馬英九總該做點事情了吧
就任文化部長的龍應台擘劃出泥土化、國際化、產值化、雲端化的施政方向。它們夠響亮,令人耳目一新,但更令人期待的是,無論是什麼,最好不要資源傾斜化。例如文建會時代,國發會給文建會100億投資文創,但文建會沒有好好用這筆錢,反而轉交給「專業管理公司」執行,但「專業管理公司」也沒好好用這筆錢,使發展文創成了空談。這種亂象必須革除,龍部長的作為何等重要。
但,期待落空了。龍部長沒有作為。承接文建會的文化部換了招牌卻不換腦袋,持續聯合「專業管理公司」,排擠微型文創,失去文化部本該有的立場。龍應台弄懂了一件事而後也經常掛在嘴邊:「投資並非補助」,意思是,既是投資,最好是穩定成熟的產業,龐大的資金挹注是沒有疑義的。但龍應台沒弄懂的是,政府不是私營公司,風險性較高的微型文創業者亦是文創的一環、國家發展的一角。對此,她有心無力,只能延續陋習,使資源分配不公」的問題在她的任內依舊是個問題。換言之,第一個挑戰,龍應台失敗了。
第二個挑戰,失敗了
龍應台就任文化部長的第一年,經常把盤點業務」四字掛在嘴邊。文化部掛牌後,她陸續召開了多場文化國是論壇」,集合各路人馬,聆聽各方意見,但她聽完之後卻沒有下文,亦拿不出具體的行動,漸漸地,她被封為光說不練。如果她是一個拙於言詞、默默做事的人也就罷了,偏偏她的文采、口才俱佳,更凸顯了她在說的一面有極高的才華,在做的一面有極低的能力。文化部的第一年就在盤點業務」的氛圍中邁向了第二年
盤點業務之後,龍應台希望先執行一些有共識的、爭議性不大的政策。如今在下台後,她自會回顧與細數自己推動了哪些、做到了哪些,同時,也會選擇性的遺忘那些她該做卻沒有做好的:例如,作家出身的她十分重視獨立書店的存續,但她始終沒能做到統一定價;例如,她要為表演藝術沃土,包括一千八百萬元「藝術新秀」、一億元「台灣品牌團隊」等等,但她一直迴避的是,扶植團隊的預算在今年比去年短少26百萬,而到了明年,會比今年再減少250。例如,統合台北兩廳院、台中歌劇院、高雄衛武營而總預算高達91千萬的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於今年風光成立,卻無法解決長期以來國內表演空間不足的問題,而中小型的藝文團體苦尋排練與演出場地,困難依舊。例如,關於小劇場的身分證,文化部的新規定說只要「觀眾席面積未達二百平方公尺」且「純展演不供餐飲者」,就不必增加額外的消防設備或更動結構,等於是替懸宕數年的Live House解套。但,放眼全台,複合式的藝文空間所在多有,而小型場館和Live House不可能只靠「純展演」便能撐下去,文化部很明顯只做了半套。以上例子適足以說明,文化部雖想做事,卻無法把事情做好,真正解決問題。
其次,新自由主義」的思想與作風盤踞不去。這是馬政府的整體思維,而文化部身在其中,對此沒有抵抗力。新自由主義,質言之,就是強調市場化、自由化、政府愈少干預愈好;透過市場機制,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因此,「服貿協議」、「自由貿易協議」應該簽,因為市場要開放,不開放死路一條。自從去年「兩岸服貿協議」以來,龍應台喪失了文化部長應有的自主性與發言權,甘為服貿的配合者與擁護者,繼而在藝文界中惹來後續的反彈與非議,並愈演愈烈。
尤其令人感到不平的是,在反服貿學運占領行政院的次日,文化部以罕見的極高效率,由文資局出面,會同行政院秘書處現勘,確認行政院「古蹟」的受損範圍,並發出新聞稿呼籲抗爭的民眾不應傷害「古蹟」。文化部的大動作令人不由得聯想到全台各地曾經或正在遭受拆遷、破壞的歷史建物,是受到何等冷落與差別待遇的。此舉,使文化部彷彿被打回原形,原來不僅是政府的康樂隊,還是糾察隊,是一個和其他官僚體系並無不同的衙門。
龍應台曾引用法國首任文化部長馬樂侯(Andre Malraux)所說「法國不是一個文化部,而是44個文化部」來自我期許,結果在她的任內,各部會非但沒有增添文化氣息,文化部卻因沾染上官僚習性而離民眾的期待愈來愈遠,成為失信於民的馬政府內的庸碌一員。龍應台不只一次提到,社會的負面能量高,不利於施政,然而,她不會不知道,到底是誰要為此負最大的責任?當她不只一次感謝馬英九、感謝江宜樺時,難免啟人疑竇:究竟是她太會當官,還是太執迷不悟?從這點可看出,她終究沒有逾越下屬與長官的分際,也沒有擺脫執政黨的意志,而文化部聽從的對象是馬英九,不是馬樂侯。
龍應台展現不出首屆文化部所應有的格局與施政績效。第二個挑戰,龍應台失敗了。
結語:做得不夠多、不夠好
起初,龍應台說來當官,就像「戴著鋼盔去當兵」;提起與各部會的關係,她說文化要像「方糖溶於水」;在跨部會業務整併的過程中,她說文化部像「中央廚房」;在文化部成立滿兩周年前夕,她發表〈溫潤,是台灣最珍貴的品質〉……她的用語巧妙,文采動人,能言善道,如同在金鐘、金馬頒獎典禮上總是恰如其分、應對得宜,但她的具體行動永遠跟不上她的妙語如珠,因而使文化部的第一哩路」充斥著許多漂亮話,卻沒有太多漂亮事。
身為首屆文化部長,在這兩年半的任期中,龍應台做得不夠多、不夠好。再見。

來源連結

One Commen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