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邊觀察】小劇場跟社會非要有關係嗎?小劇場跟劇場美學有關係嗎?

作者:coolmoon

1995 年,身體氣象館主持人王墨林發出「小劇場已死」的驚人之呼。1999年,台北藝術大學教授鍾明德寫了一本叫《台灣小劇場運動史──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的 書,為80年代崛起的小劇場做輕疆〞熊鸗恁C大體來說鍾教授將台灣小劇場二十年歷程定義為一場「運動」──在西方影響和本土勢力拉扯夾縫中殺出台灣獨特的 一種文化「經驗」。

爾後21世紀準時來到,振筆疾書台灣劇場史的鍾教授高升為戲劇學院院長,很少看小劇場了;而10年前說小劇場已死的王墨林還留在小劇場,還繼續在做小劇場。世事往往如此弔詭。

2006 年8月底,牯嶺街小劇場百週年祭的記者會上,藝術總監王墨林脫稿說鍾明德那套都是屁!當然那天王墨林點名批評的文化界大老還有一大串,現場發放王墨林《我 們的NPO文化白皮書》三張A4紙,大意講80年代起就在摸索與社會的關係,經歷政治戒嚴解嚴兩岸開放到政黨輪替到政黨可能再輪替,經濟四小龍到泡沫化到 全球化,文化媒體從一言堂到眾聲喧嘩到一切都走向消費化或產業化──社會變化如此之多,小劇場還沒有走出與社會關係的摸索期。

王墨林說每 做一次戲必須向公家遞一本企劃申請一筆經費感到自我羞惡。這種心情我可以理解。想像貝多芬必須站在國家音樂廳門口向每一位進門聽命運交響曲的人收兩百五十 塊台幣,也野L的自我感覺也會變糟。不過我們就是生在這樣的時代。就算釋迦摩尼轉世再生,能追隨其左右的也是供養得起上師的富者而非真正虔誠的窮人吧。

總是堅持與主流分庭的小劇場這時該拿什麼應戰?顛覆啊顛覆現在該顛覆什麼?照說政治正確從時代裡面消失了,劇場美學並不會隨之消失。或陷N像王墨林自己說,台灣小劇場的劇場美學也還沒有真正建立。

王墨林因此痛心新世代的小劇場份子不再摸索社會關係轉轉而只摸索自己甚至專摸索下半身──不過,有人認為對世界有所貢獻才算活著,有人覺得能把一碗粥煮好才叫活著,能說誰對誰錯嗎?

2006 年9月誠品戲劇節照例邀請具有創意風評頂尖的新銳導演擔綱,首檔是剛從歐美遊學回國的劇場導演王嘉明,和視覺藝術家王雅慧一起「XX」 二十世紀藝術市場拍賣場天王文生梵谷,其中「XX」填入:「嬝炕B改寫、致敬、調戲、顛覆、無關、消遣、消費、娛樂……」皆無不可。同時間日本舞踏藝術家 秦Kanoko領導的「黃蝶南天」台灣舞踏團在新莊演出《天然之美》,以表達對樂生療養院的關懷—後者無疑更符合王墨林「摸索與社會的關係」的小劇場哲 學,然筆者卻抵抗不住好奇心或中產階級的附庸風雅隨便怎麼說吧,在時間衝突之下走向敦化南路誠品……。

表演後座談會中導演說:劇場空間和劇場可以無關,他要顛覆因襲所得的「劇場美學」。至於什麼是「劇場美學」?哪一套「劇場美學」?是什麼人建立的「劇場美學」?導演則無說明。

同一時間,走出劇場的觀眾群中我們卻聽到這樣的對話:

「看不懂耶!」

「反正,這就是小劇場的表現方式嘛!」

哎呀!這麼說來「誤會」豈不結大了嗎?劇場導演在台上可是用力地在反「劇場美學」耶!可大半缺乏好戲可看的觀眾在台下卻以為每分每鍾看到的就是「劇場美學」!一方面劇場老鳥在痛批台灣小劇場美學尚未建立,另一方面被看好的中生代導演卻說要顛覆劇場美學。

這 彷彿台灣社會的縮影:尊重言論變成各唱各的調,各自咆哮而又毫無交集!繞}那些自我辨證的漂亮詞彙,只問件簡單的事:台灣社會對劇場美學有「共識」嗎?提 出劇場美學的定義和範圍,是創作者的責任,還是觀眾的末牷H反對的理由是為反而反,還是因為原本存在的有什麼讓人難以容忍的地方?導演說希望觀眾放下對劇 場美學的慣性理性,用感性去共鳴。可是創作者對自身的立場或觀點採飄忽閃躲的態度,觀眾連此劇在「XX」什麼梵谷都接收不到(「XX」可填入:「嬝炕B扮 演、改寫、致敬、調戲、顛覆、無關、消遣、消費、娛樂……」),到底要針對哪點起共鳴?對劇場作品對舞台對演技對燈光對結構對台詞?還是對滿嘴閃爍的梵谷 這個符號?若是後者我不如去紮紮實實讀本書、看幾幅複製畫、或辦張荷蘭銀行的信用卡──何必走進劇場!

相關報導:
王墨林《我們的NPO文化白皮書》(破週報第425期)
鍾明德《台灣小劇場運動史─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破週報第67期)
2006誠品戲劇節 老酒新瓶怎麼裝?(破週報第423期)
2006誠品戲劇節 協奏曲3×3 No.1《文生‧梵谷》(PAR第166期)

友善列印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