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要去哪兒看表演?

在台北要去哪裡看表演?真是大哉問!就像問筆者現在有多漂亮一樣,這是個包含過去式、現代式,和未來式的不朽問題,而我卻只能以現在進行式回答你。台北的演出場地,像越來越風華成熟的女人,正在豐富化、多元化,和蛻變當中……。台北市內的劇院和劇場,大致有幾種風情,一是反映歷史輪番執政的主流美學公共建築。由公家機關管理營運,管理者為公務員而非劇場工作者,劇院也無常駐劇團。這類演出場地幾乎清一色為鏡框式舞台。

外觀為日據時期流行的折衷式風格的中山堂,興建於1936年,位於西區,現為第二級古蹟。建築物內廳分別為「中正廳」、「光復廳」、「堡壘廳」,提供給「不違反國家政策、不妨害公序良俗及沒有安全顧慮的『綜藝』團體租借」。沉寂多年重新修整規劃建築及周邊廣場,值得拭目以待。位於東區的國父紀念館,建於1972年,為建築師王大閎所設計。四角流暢飛翹的檐角,融合現代簡潔線條為其特色。表演廳觀眾席不分樓層,共2626個座位,但若坐到最後面10排,看舞台上的表演者時,真有如從投手席看本壘板上的一枚橘子般的效果,讓人不得不拿起望遠鏡。

紅柱金瓦、繁複斗拱、角檐迴廊的「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是仿中國北方宮殿建築的代表作。左右兩大殿分別為國家戲劇院和國家音樂廳,為專業為戲劇和音樂演出而設計的「國家級」演出場地,適合歌劇、舞台劇、京劇、芭蕾、現代舞劇和交響樂團等表演。釵h國內、外重要團體皆曾在此演出,至今仍是台北市內演藝場所的龍頭。不過兩廳院內部空間相當「巍峨」,它的低價票區,尤其是戲劇院:三、四樓觀眾席位置過高,視角也不太理想。

戲劇院另有實驗劇場,從1988年起,每年舉辦實驗劇展,對很多小劇團來說,實驗劇場是登上國家戲劇院的門階。音樂廳也另有小型演奏廳,適合室內樂演出。

其他公家劇場,如位於南海植物園旁的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敦化北路林蔭大道邊的幼獅藝文中心,中華路上的國軍文藝活動中心(從前是傳統戲曲的專門舞台,但現在好像沒有了,要看傳統戲可能到台北戲棚還比較看得到),和位於民視電視台對面的城市舞台,以及以兒童劇為主的文山分館,皆為鏡框式中型劇場,無自辦節目,場地純粹外租。多為兒童劇、傳統戲曲、學校的劇展所承租。從城市舞台沿敦化北路走路五分鐘南京東路口的台北巨蛋,2005年以張學友《雪狼湖》作為啟用劇碼,是新推出的大型場地,可以提供歌舞劇、演唱會等使用,表演弁鄐W與國際會議中心類似,現以BOT方式由媒體財團承包運作。根據筆者看《鐘樓怪人》的經驗,台北巨蛋巨蛋的音響只能用「震耳欲聾」來形容。

台北表演劇場的另一個特色,就是從老舊社區、老舊建築,甚至廢墟、破敗多年的公共建築中,盡量挖寶,最前衛的創造力在此綻放。在台灣小劇場史佔一席之地的河左岸、臨界點,都在老社區裡,從狹窄的樓梯間拾級而上,15坪上下,老長窗牆壁,黑地板,像排演場,觀眾必須席地而坐,讓文藝青年像朝聖般吸取精神的汁液。(對不起,貼文時已經不在了)牯嶺街小劇場前身為日據時代中正二分局派出所,基本上是一個水電設施老舊的長形房間。基於「古蹟再利用」的政策,台北市政府先後委託台北小劇場聯盟、如果兒童劇團經營管理。從早期天花板會漏水,地下室會冒水,即開始收票演出的情況下,到目前一樓實驗劇場,二樓有小型視聽室和咖啡館,三樓排練空間。

同樣「古蹟再生」的劇場有位於西門町、有九十多年歷史的三級古蹟—紅樓,由「紙風車劇團」家族的「紙風車文教基金會」擔任第一任營運。這座紅磚造的八角形二樓洋式建築,在新式電影院尚未崛起的五零年代,曾為極重要的娛樂中心,如今成為二十一世紀的說唱劇場中心。

敞亮的光線從八方射入,西門鬧區的庶民風味在窗外躁動,老照片從魚缸水光中透出距離的美感,這棟老八角樓已顯得煥然一新。只是如基金會董事長柯一正所回憶,青春時代在紅樓看電影三塊半的票價,如今一場說唱代價四百到六百元,驚人反映出時代物價的飛漲。

華山藝文特區(現稱為華山文化園區),位於市中心區的廢棄建築,介於建築體和廢墟、荒蠻和摩登之間的特殊空間,前身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的廢棄酒廠,歷經幾次用地爭議後,最後由省方委託給「中華民國藝文環境改造協會」,成為提供不同規模、不同型態的藝術多元展演空間,如靜態裝置藝術、服裝走秀、帳棚劇場、跨界表演,場地非常特殊(現文建會收回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示範區,第一棟進去資訊區)。

離華山不遠,和文建會同一條北平東路上還有一個兼展覽、演講、表演、排練、宿舍的多弁鈳鶡a台北國際藝術村

民間興建的劇場,早期如耕莘實驗劇場、皇冠小劇場,都還是埋在地下室、天花板壓得低低,的小「黑箱子」劇場。劇場小則小矣,活動卻很蓬勃。每年舉辦的「耕莘藝術節」、「皇冠藝術節」,前者傾向鼓勵實驗性、新興小劇團,後者節目於主流與非主流之間,為釵h劇場小團體投身主流劇場的試金石。近年來漸有企業獨資大而新穎的多弁鉏@場,如中信集團的新舞台、永豐餘的知新廣場,和時報廣場表演中心等。新舞台坐落信義計劃區內,停車、購物、看電影、喝咖啡皆方便,佔盡地利之便。佔地五百五十坪,造價近十二億。新舞臺的名稱,源自一九一五年辜顯榮買下日本人於大稻埕興建的一座劇院,將其改建易名為「台灣新舞臺」。邀請來自上海的京班和當地歌子戲班,曾風光數十載,於二次大戰期間被炸毀。為紀念這段往事,中信集團在中國信託總行旁再度興建一座高水準演藝廳,於一九九七年正式啟用。

隨著演出型態、想像力的迸發,表演場地還在增加中,例如誠品書店、淡水古蹟砲台、在一些大學區的小酒館、音樂酒吧,都可以觀賞到前衛團體的小試身手,如女巫店河岸留言、地下社會、米倉音像館,或仁愛路圓環附近的聚場。也說不定有天你走在街頭,都會撞見表演,甚至發現你就在表演區的中央呢!(請參考匯川街藝連線)

本文原載:西遊記出版社2003年出版《台北旅遊指南》一書台北劇場篇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