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奕華:《西遊記》

演出:非常林奕華
地點:國家戲劇院

作者:maintenance
部落格:貓的破爛打蝨�
觀戲時間:2007年9月6日19:30

這 次的劇本依舊不以原著故事為主軸,而是以《西遊記》中四個主要人物發展各自的篇章,加上多媒體的吳承恩自白,輔以原著小說平行呈演。《西遊記》解離為「旅 行尋找幻想」的劇本結構,分作四個篇章,標題為《人人都愛豬八戒》、《人人都怕孫悟空》、《人人都恨唐三藏》與《人人都看不見沙悟淨》,各自論述了好逸惡 勞、青春冒險、無謂的正義感、無力茫然等四個方向,企圖討論現在人面對的社會問題。

作者:yclou
部落格:羅yc。瘋子日記
觀戲時間:2007年9月7日19:30

 「一條水裡的魚,是不需要腳踏車的。
  你懂我的意思吧?」


作者:maintenance

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中,《西遊記》是最明亮熱鬧的一部,雖說是諷刺時事,但不如《水滸傳》憤世忌俗,也不如《紅樓夢》一般哀傷沈重,但或閉O過程太歡樂了,很容易忽略了結局是唐三藏取了殘破不全的真經回來,整部《西遊記》的精彩,便在專注於取經的過程,西天並不存在。

這 次的劇本依舊不以原著故事為主軸,而是以《西遊記》中四個主要人物發展各自的篇章,加上多媒體的吳承恩自白,輔以原著小說平行呈演。《西遊記》解離為「旅 行尋找幻想」的劇本結構,分作四個篇章,標題為《人人都愛豬八戒》、《人人都怕孫悟空》、《人人都恨唐三藏》與《人人都看不見沙悟淨》,各自論述了好逸惡 勞、青春冒險、無謂的正義感、無力茫然等四個方向,企圖討論現在人面對的社會問題。

這是林奕華的作品短期內第三次在台灣呈演,他的劇本 特色是拆解經典,放大某些故事元素,重新組合呈歡樂而充滿現代感的戲劇,諷寓時事、大玩綜藝梗皆能引起觀眾很大的共鳴,畢竟金錢外交、教育部長和星光幫是 近日台灣人發洩的箭靶,揶揄前述很能為觀眾出一口惡氣,謹節錄部份台詞如下:

「你逃漏稅,因為你知道繳再多稅晚上也不能入睡,而且誰知道你繳的稅會不會被弄到烏拉圭或巴拉圭?」

「八年換八個行政院長,就是不換教育部長!」

以 上。節目單有些話說的很好,探討幻想就是探討自己的價值觀,明白自己欠缺的東西,並認清自己的價值觀可以與主流意識不同。小劇場很擅長丟很多問題給觀眾, 讓觀眾獨立思考、消化,但是林奕華的作品已經逐漸偏離他自己原有的概念,而是丟出導演自己的認知,有如說教或洗腦式的傾瀉,擷取主流價值,加上譁眾取寵的 誇張演技,商業化的廣告宣傳,營造較易為大眾接受的舞台。

以《西遊記》為例,結尾的《公主的羅馬假期》,現在最火紅的選秀節目,選出能 與公主同遊羅馬的幸運兒,這段或麥晹野D流文化並非絕對的意味;而說教意味最明顯的一段,個人以為是諷刺星光大道的五指山歌唱大賽,孫悟空逐一批判每位評 審與參賽者,乃至現今人人幻想一夕成名的不切實際;而另一段兩對情侶爭吵嘶吼著高唱廣島之戀的戲碼,意圖嘲笑現代人的速食愛情,但是畫面未免太可笑,但當 我忍不住竊笑出聲時,卻發現身邊的觀眾啜泣不已,彷彿電視上的情歌滿天飛,哀悼逝去的愛情幾乎成了全民運動。

以這樣的倒敘看來,《西遊 記》似乎仍在努力保留小劇場的風貌,並企圖在結尾丟下一點想像空間。但再談演員的部份,林奕華的作品總集合來自電視、電影、舞台劇的當紅演員,演技自然不 在話下,但卻顯得匠氣,演員如能打破舞台與觀眾席的隔閡固然很好,但是等待掌聲卻讓自己的演出有如小丑,已經知道怎麼樣的演出方式能討好觀眾,就這麼演, 然後等待掌聲,分散原本應該投注在角色詮釋的能量,如果這是綜藝節目,應該會大紅。

這或閉O林奕華的作品最大的特點,吸引原本不進劇場的觀眾買票入場,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台灣的劇場與電影多半專注在藝術上的貢獻,淪為小眾文化,台灣的劇場也需要經營大眾文化的劇團,才能開拓市場,這不飭為另一種經營方向,但期待未來能更有新意與突破。

 


作者:yclou

 林奕華,我從不懷疑他執導的戲之「聰明」。

 要稱讚劇場導演、演員、舞台,
 乃至於整體效果之「聰明」,是簡單的事情。
 但近日以來,
 我寧可要自己當個不要那麼容易被取悅的觀眾,
 或者我以前是易於取悅的--
 那為何這部聰明的戲卻讓我生氣?

 若吳承恩的《西遊記》是一部指向「何所往」的公路電影,
 那麼,林奕華的《西遊記》裡頭那些演員,
 我很難清楚地辨析他們要往哪裡去。
 近兩個小時的上半場,
 沒有沉澱,沒有思索的時間,沒有安靜,
 演員們大吼大叫只是為了在無止盡的爭執中勝過他人,
 偶爾講些聰明的話,
 似是而非的話,
 那些仿造、諧擬的警句充斥在劇院裡,
 有那麼一瞬間我幾乎要以為這是一部偉大的荒謬劇了--

 我坐在三樓側翼,大廳稀落的人群不時爆出笑聲。
 我大約可以理解他們笑,
 是因為王耀慶撂出的粗口,因為偽作自廉價綜藝節目的橋段,
 以及「行政院長都換了好多個,一個教育部長硬是換不下來」那句。

 是啊,戲裡,釵h臭幹譙精準地命中我們共有的不爽,
 命中這個爛到爆炸的社會,
 代替我們謾罵--替我們表達,給這狗屁倒灶時代激起的憤怒。
 於是在那些嘈雜混亂的口條之間,
 《西遊記》終究只能是一齣「憤怒劇場」,
 它的荒謬並非來自於看清楚一切真實樣貌而孕養的冷酷,
 它的荒謬,
 是台灣社會的荒謬,不是劇場本身要讓我們領略的。

 「一條水裡的魚,是不需要腳踏車的。
  你懂我的意思吧?」

 你懂我的意思嗎?
 光是反問,而不從事對現實的詮釋、思索,
 一個問題終究只能懸在那裡,
 我們,還有那些睿智聰明的演員,像在跑步機上跑了好久好久,
 卻仍困守如來佛的五指山之間,遑論前往西方極樂世界。

 若戲裡眾演員的憤怒,代表了台灣人民的憤怒,
 這憤怒會否有得到解答的可能?
 「旅行」作為這部戲中偶發閃現的脈絡,
 舞台,卻更像是一個恐怖、巨大、卻無縱深可言的圈圈,
 跑啊跑的,他們嘴裡說著要去波羅的海,
 說著要守候唐三藏前來食他的肉飲他的血,
 但看著他們的腳步不動,
 我覺得有一點難過。

 或者這就是台灣社會的縮影?
 內耗、遲滯、喧嘩,說些有趣的玩笑話彷彿一瞬間得到某種安慰,
 下個瞬間,下個黎明,我們問了問題,但我不同你討論,
 並不打算前往任何地方。

 一齣兩百分鐘的現代劇場究竟可以帶來什麼解答?
 我不知道。
 當一群聰明演員在舞台上只是吵鬧、只是爭執,
 只是炫耀著他們的犀利、敏感、彷彿看透世事一般的聰明,
 我好像開始理解,
 為何這種具有台灣特色的菁英文化,
 並不能真正帶領我們前進。

 林奕華的戲,總是非常聰明,不可否認,
 但從吳承恩的《西遊記》我們知道,
 孫悟空光是聰明是不夠的。

 因此我非常、非常、非常不喜歡這部《西遊記》。

其他品戲連結:
非常林奕華《西遊記》
嘻鬧的西遊.孤寂的停留
林奕華的《西遊記》—旅行的意義(上)人人都演西遊記(下)

本站文章版權皆為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與原作者聯繫。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