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有魔術不能帶來驚喜──小丑默劇團《黑色嘉年華驚奇冒險》


作者:謝鴻文
站台:兒童節的派對

場次:2008年9月27日
演出地點:台北市立社教館文山分館兒童劇場

這個故事的情境設定在農曆七月的中元普渡時,但開場時看見舞台上裝置了許多西洋萬聖節的象徵物件:南瓜、白色小精靈、有十字架的墓碑……等,乍看之下很突兀,但轉念再想,小丑默劇團本身的特性就是融合東方雜耍與西方小丑默劇,再透過兒童劇模式傳遞創作意念的一個團體。因此,這種不中不西的表現,便在可忍受理解的範圍內了。

所以,再看見飾演男孩保羅的演員著小丑裝,陰間來的頑皮鬼卻一頭刺蝟般的金髮,身穿白衣還長了翅膀,頭上還有個似旋轉水龍頭的東西,造型上提供了諸多顛覆想像的趣味可觀。可是隨著劇情往下走,造型上的趣味,實在不足以和整個表演的荒腔走板搭配在一起;或者說,有趣的造型被不有趣的戲拖垮了。

《黑色嘉年華驚奇冒險》的劇名點出了劇情重點,即保羅因為鐵齒不信有鬼,再加上調皮不乖等原因被鬼王選中,讓他得赴陰間經歷一場「驚奇冒險」,意圖扭正他的想法和行為。談鬼說怪的詭奇題材,我們成人不必一味的撻伐,或禁止兒童接觸;但不禁止不表示創作者就能完全任性妄為,胡亂怪異到底,忽視對兒童心理智識可能的影響。例如,不信鬼,就必要讓他去陰間一遊見鬼而改變想法嗎?這裡的教訓意味實在很牽強無理,孔子不僅告誡我們要不語怪力亂神,還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保羅不同意母親祭拜鬼神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敬畏說法,卻同意於頑皮鬼,願意跟他一遊地府,還一點恐懼之心都沒有,這不是讓人很錯愕嗎?

我們要培養孩子對鬼的認知態度,應該是敬,而不是信。既迷於信,就是反教育的不智,編導創作之初豈能不覺,不覺則曝露了我們許多兒童戲劇工作者不懂兒童心理,對兒童認知瞭解不夠,實是很遺憾的事!

這齣戲就是這樣一錯錯到底,保羅被帶到地府,居然還參加了群鬼的「黑色嘉年華」,前面不是才說要他相信鬼存在,害怕鬼嗎?怎麼這會卻和鬼玩鬧在一起了?保羅跟著群鬼大秀特秀魔術,固然頗有嘉年華的喜樂氣氛,可是後面劇情轉折又冒出鬼王為獎勵保羅允諾給他一個願望實現的機會,這種安排斧鑿甚深,同樣是種迷信,迷於冒險結果必然有所實質性收穫的窠臼,創意貧乏至極。

也是在「黑色嘉年華」這幾場戲中,我們看見演員接受鬼王哨音指揮,仿軍事訓練的踏步,貪心鬼不是慢半拍就是方向頻出錯,這種老梗常見玩多了便覺無啥意思。又演員對嘴跟不上歌曲,舞蹈動作凌亂不一致,走位亂七八糟,鬼王命令小鬼們把他的披肩拿下,場上居然還空等了幾秒鐘,頑皮鬼才回神過來去回應,種種疏失不禁教人懷疑演員們是不是玩到分心脫離了角色,忘記自己還在演出呢?

這齣戲的另一條主線是保羅初到地府遇見一個女孩,保羅同情她年紀輕輕就和母親分離,於是和她交換了靈魂,讓她可以暫時回到人間去探望思念的母親。兩個人靈魂的交換同樣運用魔術呈現,一個人立在魔術箱內,下端腳可以透視,上端露出頭,中間門關上,另一個人卻能從中穿越而出;大型魔術是讓人驚奇的,這個魔術手法也運用得巧,完全符合情境。可是兩個人接下來的歌舞,根本是偶像劇的庸俗表現,不停噴出的煙,漫天的泡泡,甜膩的歌曲,一切看似唯美,實則做作。一直到保羅回返人間,他方知原來和他交換靈魂的女孩,是他早逝的姐姐,保羅看到姐姐和母親的淚訴相思,真情相擁,因此心志動搖想永久把靈魂給姐姐。這一場戲堪稱《黑色嘉年華驚奇冒險》最正經的時刻,雖然母親那種椎心泣血的哭喊嘶吼表演頗煽情,但至少把母親對逝去女兒的思念之情表達出來了。

保羅終究要回歸人間,他和姐姐又換回靈魂,他也答應姐姐變成乖小孩,要照顧媽媽。可以預期的結果,主人翁學乖似乎是兒童劇的正道。

然而,兒童劇的正道僅此一端嗎?在藝術表現上,小丑默劇團恐怕還要再琢磨,否則只是追求鬧趣耍花樣,就算加入再多魔術,戲不好看還是無法讓壞戲起死回生的。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