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介《法國新戲劇》


文:薛西

作者:米歇爾‧柯樊(Michel Corvin))
譯者:阮若缺
出版社:麥田(2002.5)

鵲起於1950年代的法國新戲劇,以語言的背離(相對於傳統的古典主義、寫實主義)為承轉的重要特色。簡言之,語言不再是人物的工具,而是倒反的,人物成為語言的工具,如作者言:「言語和情境便成了戲劇的客體……甚至,是言語與情境塑造了人物,『洩了人物的密』」。

這種語言的反叛,一條是以荒誕戲劇之名,間接形塑著新戲劇的導演與觀眾之間的新溝通關係--以「無法溝通、質疑溝通」的展示為溝通的溝通關係--而「虛無」,即成了荒誕戲劇中尤其重要的母題。不過,除了我們較為知曉的荒誕戲劇,新戲劇猶有他系。新戲劇的兩大導師為創發殘酷戲劇的亞陶、提倡敘事體戲劇的布雷希特,前者在新戲劇中的詩劇一支獲取繼承,後者於寫實劇與政治劇裡得以續展。

詩劇之於語言的背離,表現於重視文字的音樂性,奇想或夢境般的舖置,氛圍、意象重於語言、情節。如原籍比利時,1947年於法國成名的劇作家格德侯(M. de Ghelderode)言:「所有東西都是畫、手勢、態度、模仿和滑稽表演。」政治劇的先導則是翻轉亞里斯多德戲劇美學的德國人布雷希特,1954年始,「透過他的示範,可說完全破除了對古典戲劇的信仰」。眾劇作家、導演雖不見得自此對他的「陌生化效果」亦步亦趨,但卻在政治劇的書寫、詮釋上更具巧思、創見。此外,新戲劇的特徵亦有「導演至上」、「消弭文學」兩點,而對舞台、燈光、佈景、演員亦都產生新的思索,或可稱為法國戲劇一次的大進化吧。

書中有一段敘述,可挪用之,向時常為經費所惱的小劇團來上一番鼓勵:「新戲劇的佳作,往往在小劇場演出,它們拒絕寫實主義(譬如佈景的真實性),而以最精簡的方式表達作品的內涵。導演所有的注意力全轉向演員,他們負責將文本的涵義表現出來,而非模仿而已。」精簡並不等於粗糙,而舞台、道具的擬實亦可能是對文本的貶抑,或者橫向的抄寫。戲劇從來是想像、創造的產物,表現是模仿的終極企圖。

畢竟,限制是創造的開始。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