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不小

《小》/林文中舞團,台北皇冠小劇場,2008/12/20(六)19:30

「小」?第一次聽到作品名稱定為:小,實在有點摸不著頭緒。就看過文中編舞的作品印象,實在很難想像他的作品哪裡會小呢??演前,老實說,我心裡一直把它當成宣傳用語的層次看待—雖然不可否認它的宣傳文字是寫的很誠懇。

作品小嗎?嗯,對我來說是小,但格局不小。

圖片取自<每周看戲俱樂部>

先來說它的舞台。這次的作品基本上幾乎都在一個三米立方的透明裝置中舞動;偶爾,有人掙出中間的縫隙,或露臉、露身或翻出。除此之外,5位舞者大部分就在那 個小小的空間中放射出他們的力量,掙扎、衝撞、附著、靜息…。三米立方的空間很小,但化成小分子卻是數量極大的數目。對我而言,三米立方的小空間與數不盡 的小分子對比就像是這次的作品:默默的、小小的、一點一滴的舞段,但能量卻是那樣的不斷累積又累積,撐大了作品與空間。

皇冠小劇場其實是一個不大的表演空間,但這次舞台獨獨僅留三米立方的空間,其餘觀眾席往前移置,並以舞台為中心做扇形的包圍。在這樣的安排下,觀賞的人數/區域與舞台/表演 區馬上呈現出N倍的空間對比感。不可否認這樣的設計與安排,的確馬上讓觀眾進入到「小」的氛圍中。它—已跨出成功的第一步。

其次說到演出。這次的演出,除了表演者外,設計群也非常棒。基本上每個職業演出的參與者都不弱,但這次《小》的整體參與者拉出了作品的質感。至少,我個人非常喜歡。

文宣,不用說,棒透了。很有創意的DM。

它是屬於我會收藏的那一類。(雖然我也買了我用不到的節目單兼行事曆。 -_-)

服裝,不知是因為人形黑粉筆的關係、舞者的汗漬、地板還是啥,越舞到後面米白色的衣服越來越髒,不過髒髒舊舊的,再加上不規則的破洞,不只有設計感,它還跟這支舞的氛圍相合。忘了之前WC的服裝是不是同一個人設計(林璟如),不過這次倒是歷來最喜歡的服裝設計。

而音樂、燈光則是我認為這次《小》成功的另一個不可或缺的要素。基本上這支舞用音樂與燈光來區隔每一個小段;動作出發點(創作發想)也許相似,但透過音樂的 選擇與燈光的搭配,創造出非常不同意境的小piece,或許是境外太空的未來世界,或許是海底的水中世界,或許在夢境之中,或許是在洞穴之中;有人、有 魚、有爬蟲類…;有真實也有虛幻。

《小》這個作品分成NN個小piece,所以即使觀賞過程中很想細細品味每個小piece,但這實在是有困難。而雖然有NN個小piece,但它並不破碎,每個小節都是發展,彼此之間不失關連,卻又非是只是主題式的曲調。

堆疊、接觸、發展。
三米的透明立體箱,60分鐘不間斷地發展,雖然偶有“乾”的部分,但整體而言是非常有趣的作品。也許這個作品編舞家要我們(觀者)只是看、只是感覺、不要想太多。(But我實在無法不想…嘎)這個作品仍舊偏向純舞蹈。而也許我沒百分百掌握到編舞家整個作品想要說的話及其各式各樣的message,但為什麼還覺得它是個有趣的作品呢?因為,就算沒有偉大的story、構成,但它結構完整並讓人感受到一股創作意念的流動

簡單地說,那股意念的流動,讓它是一支很有fu的舞。

而這次三米立方的舞台設計個人認為是非常成功的設計。過去,文中的舞一直讓我覺得是對舞者來說太累、太操、又很難跳得好的類型,但這支舞卻幾乎沒有這個問 題,其部分關鍵即在舞台。因侷限於有限的表演空間,舞者反而在這個三米立方的狹小空間裡,將WC Style的特色之一「快速的爆發力」發揮的更好。在密閉的空間中,動作更壓積能量,換發成另一股迷人的作品特質。而這股特點是除了音樂和燈光之外,我最 欣賞的一點。令人好奇,這是特意思考、安排的結果,還是無心發展下來的結果?

此外,令我訝異的是這支舞一點都沒那麼壓抑嘛!雖然它有束縛、 壓抑、掙扎etc.,觀賞的過程中它擠壓的情緒也不見得令人舒服,但它一點都不blue!且跟印象中編舞家Blog上Po的最初發展片段有蠻大差異的。原 以為編舞家每天編的哀哀叫、好像快得憂鬱症似的,看影片也頗有一股低迷氣壓光暈…,結果今日舞台上呈現的作品一點都不blue,而是節奏明快,有壓迫但不 壓抑。

在舞者表現方面,我非常喜歡林筱圓的表現(可能是她的動作質地是我比較喜歡的類型吧)。而李國治的solo,ok,但覺得其中有點失 控的亂在動作之中。我喜歡有點收、control的步調而不是這麼放的感覺。(跟整個作品相較來說。)這是編舞家讓舞者恣意發揮、亦不加修改之故?

而文中的solo是整個作品中獨舞部分最”不搭”的一段(每位舞者至少都有一段solo)!這支舞很擠、很快、很直接,但文中的舞,不僅是solo,大部分 都有些慢,應該說”緩”,動作沒比其他人慢,但就是有股緩的氣質與質性。這點讓當晚觀賞演出的我非常訝異!一般來說編舞家總是所有舞者中表現最出色的一位 –因為編舞家最能捉住他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但文中的表演就是硬生生地跟其他四位舞者有些細微的不同。當晚我雖然立即選擇”靠向”其他四位舞者的表演,但 其實我心裡是有疑惑的:倒底編舞家是要哪一種?這不只是1:4的選擇題…。是編舞家太忙、太有負擔,所以反倒專職舞者可以恣意發揮?還是這樣的緩是其他舞 者還沒捉到的細微處?如果當初都沒有什麼特別設定而卻成今日的結果,那麼只能說其他四位舞者真是太訓練有素、有志一同了。

而且,文中的solo,不應該用”小”來發揮,我覺得應該用”大”來做基準吧:P 雖然他是依小的命題來發展,但在那狹小的密閉空間,加上他的肢體表現,怎麼看都是大大的一隻、有點憋的感覺…;如果是大,我想他大概可以做到90分吧。舌

而舞台牆壁上的「人形」,其實我並不覺得「必須」,各種”小”的文字、語言亦是。有它們ok,但沒有,也許會是一支更純的舞。But,很大的But–風險就是它也有可能因此變的太乾或很可怕、更不懂之類的。Who knows!

這都是一體兩面;就像前面所提的燈光跟音樂,雖然我覺得它們成功的快速帶我們轉到下一個階段,但不可否認觀者的情緒也被硬生生地切斷了。尤其,有些段落的音 樂彼此之間接連的過於突兀!而NN個piece也是類似的問題。文中的solo質地亦是。當晚我問自己:要緩一點、少一點、順一點嗎?I don’t know。畢竟,我沒看過其他編舞家/舞者們所丟棄的另外NN個版本。

我相信當晚自己所看到的是一個有意思的版本,而這就夠了。
其他,就是編舞家跟舞者的工作了。60分鐘長不長?可不可以再刪、再改?Of course!但因為《小》不完美而有意思,所以反倒讓我喜歡。你知道嗎,我已經有多久沒有看完謝幕時露出那種會心一笑的面容了?

To sb:你很努力,也丟了些東西,也許還不夠,但我知道那很難,也難得。我也知道你還是你。但我喜歡這個不同於之前作品的驚喜…。

海牙,2008/12/20初稿,12/26完稿。

藝術總監‧編舞者:林文中
服裝設計:林璟如
舞台設計:黃祖延
燈光設計:雷諾
作曲:謝宇書
舞蹈表演:林文中‧李國治‧林筱圓‧吳幸亞‧邱鈺雯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