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說「藝術文化」,其實我們在談論什麼?

來源連結

作者:莫兆忠

1862

首先,得說明一點,藝術不是為某種階層的人而設的,參與及欣賞藝術文化活動是每個人都該擁有的權利。

現在,澳門藝術活動基本上都依靠公帑資助,公共資源對文化藝術的資助,不該只屬於文化藝術團體,而是屬於大眾的,以一個澳門藝術節的本地話劇節目為例,被選入澳門藝術節演出的劇目,最高可獲得三十萬元澳門幣製作費1,演出場地租借、宣傳、票務等行政費用還未計算在內;澳門文化中心小劇院一場可坐觀眾393人,一張門票最貴是一百元,那就是說每一場演出的每一位入場觀眾起碼可獲得大約六百六十三元的資助,即政府也無形中為觀眾提供了門票資助,每一場的資助總額大約為二十六萬零五百五十九元。

雖然,政府花在資助藝術團體和觀眾的公帑不少,但也不代表澳門市民都獲得了參與藝術活動的權利。澳門仍然有很多市民沒法成為政府藝術文化資助的受惠者,仍然有很多人沒法參與由政府資助的藝術活動。也就是說藝術仍未成為澳門市民生活的一部份。

首先,問題在於參與藝術的成本。

其實我們在談論貧富差距

一個市民,住在跟澳門文化中心有一定距離的舊城區,以新橋區為例,我,一個新橋區民,要去澳門文化中心看一個由政府資助的文藝表演,我所花費的並不只那一百元的門票,一百元以外,還得加上往來交通費用,以及往來交通所花的時間(時間就是金錢),從新橋到澳門文化中心,坐巴士又不塞車的話,大概就是十五至二十分鐘,不過,演出開始前的傍晚時分一般都比較塞車,而且巴士至少要十五分鐘才可等到一班,於是,我也許需要提早到文化中心附近吃晚餐,但在那邊吃晚餐,費用隨時就是在新橋區吃的二至三倍,於是我又得考慮要不要提早放下手頭上的工作,先在新橋區吃晚餐,但在手停口停的工作原則下,這個成本就更難計算。上述這個例子並不誇張,它想說明的是一個市民要去看一個政府資助的文藝表演,他/她所花的成本,並不止於門票上印刷的票價。也由於這個成本上的制約,很多花不起一百元買票,或花不起一百元加上交通費、交通時間,或「手停口停」的市民,便不能享受這個花了數十萬元公帑來資助的文藝表演。

造成這個原因很多,其中場地單一、遠離市民生活區域是主要原因,這是過去十年間,政府一直沒有誠意去解決的硬件因素;市民生活社區裡的藝文空間,絕大部份都由民間團體艱苦經營,公共文化設施卻座落於旅遊區、賭場區或商業空間之中;對市民來說,這些公共文化設施在地理上,欠缺便利性;而且這些地區樓價、舖租居高不下,物價自然也不斷提高,無形中便增加了對一般市民(尤其低收入的一群)的排除性。

本來,澳門是一個小城,無數學者、研究者也提出澳門絕對有成為步行城市的條件,可惜,澳門交通問題一直沒被處理好,而且還日益惡化,加上以車輛為本的城市規劃,人行空間愈來愈狹窄,交通事故也發生得愈來愈頻密。公共文化設施欠缺規劃、分佈不均、與社區的疏遠,消費上的差異、加上交通問題,形成市民與文化藝術的區隔。

新城填海區看來並不能解決這些問題,而且還大可能讓這些問題更形惡化!

其實我們在談論資源分配不均

 工務局網頁http://www.dssopt.gov.mo/tc/information/info85.php

在政府還未能對城市規劃、公共文化資源分配不均、交通亂象等問題提出有效解決方案之前,「新城填海規劃諮詢」便又要開始了。

政府在「新城填海規劃諮詢」中表明新城填海區將「預留適量土地,發展有利促進經濟多元進程的相關產業,但不包括博彩業。亦會預留土地建設公共房屋,增加文化康體、社會教育、交通基建等公共設施;增加澳門的綠化休閒空間,加強環境保護,美化海岸景觀,擴大城市生活空間,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居民綜合生活質素。」2而在「諮詢」期間,一群文化藝術愛好者、工作者及專業人士在網上共同組成一個社群「為下一代,我們要文化藝術注入新舊城!!! We Want Land for Art + Culture in New and Old Areas!!!」,發表十點宣言,十點宣言以「把文化、藝術注入新城填海區」為前提3。這證明藝術文化界對公共政策的關注度和參與度相對過去有所提高,另一方面也看見政府和很多藝術文化界的朋友也對「新城填海區」有很多不同的想像;暫且擱下填海的必要性不談,我認為,當我們提出「新城填海區要有什麼」之前,其實應先思考「為什麼」和「給誰」這兩個問題。

文化藝術,常常會成為社區「貴族化」的開路先鋒,這點從台灣誠品書店與房地產跟的合作便可知一二,有了由誠品書店規劃的豪宅圖書館,或者不過是建在誠品書店附近的住宅,自然就多了個升值的理由。「新城填海區」大多都在澳門現有「貴族化」地區的基礎上再向海洋延伸,也就是說,那將是「貴族中的貴族」,即使未來新城區裡真的興建了很多公共設施(包括藝術文化區),但這只是另一片澳門一般升斗市民難以住進去的地方,高樓價、高消費同樣將一般市民區隔開來,即使擁有最能「跟國際接軌」的藝文消費場所,其實也不過是為一些具備一定經濟、知識水平的社會精英而設。

如果在新城填海區建了一個藝術園區,有車、隨時喝得起三、四十元一杯咖啡的人受惠了,然後,在舊區吃兩元一個雞尾包的人仍然距離藝術很遠。

然後呢?新城填海區的樓價會比澳門現在的樓價低嗎?

(如果有的話)新城藝術文化區,它周遭的物價會比現在澳門文化中心附近的要低嗎?

如果真的要爭取在新填海區佔一片文化藝術土壤,如果真的像大家所說的:「為了下一代」,那麼,在社會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下,誰去保證我的下一代能有這種經濟能力?

其實我們在談論缺乏數據分析

去年,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的《澳門藍皮書:澳門經濟社會發展報告2008-2009》,就指出「澳門對於藝術文化方面的現況一向缺乏詳盡而具體的數據。」身份證明局沒有統計文化社團的數量,民間藝術團體的演出場次、入場人次等資料沒有專責部門統計,中央圖書館公佈的澳門圖書出版亦多年沒有更新,統計局有關文藝活動的數據也不清晰。報告十分清晰地指出,在「原始資料殘缺的情況下,令人擔心當局如何適切、到位地制定文化政策。」文藝活動消費者、參與者的性別、年齡、職業分佈無法得知,澳門政府對這方面數據的統計與呈現如此缺乏重視,我們如何相信當局能制定一份具前瞻性的宏觀文化政策?4近年政府多次提出活化文物建築、活化工廠、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或舊區重整等計劃,可是一直未見成效,現在再添加五片新城填海區,上述眾多項目的諮詢、承諾與規劃,政府到底要如何、何時、怎樣去評估和實踐?

在欠缺宏觀、科學性的文化政策下,我們為什麼真的相信,澳門不可以在現有的土地資源上設立足夠的公共文化設施?

我們是否就能相信政府可以在新城填海區裡設立真正回應社會需求的公共文化設施?

從這個邏輯再問下去,那就是我們是否可以單憑一句「澳門土地資源不足」就抹煞了認真的、科學性研究的需要?

減去「文化」二字,我同樣要問:

我們為什麼真的相信澳門不可以在現有的土地資源上設立足夠的公共設施?

我們是否就能相信政府可以在新城填海區裡設立真正回應社會需求的公共設施?

是土地資源不足的問題,還是土地資源的分配出了問題?

澳門的土地和海洋也是自然資源的一部份,如果說澳門土地資源不足,海洋資源不也同樣缺乏嗎?

我們憑什麼要犧牲海洋去成就一份缺乏科學性、只能滿足到部份階層人士的公共政策?

註:

1主辦單位文化局以「為本地社團提供公平參與澳門藝術節演出的機會」為目標,凡本澳已註冊的合法社團,都可以遞交計劃書,演出計劃一經評定,文化局將與有關社團簽訂協議書,確定各項演出細則。文化局贊助參與演出社團澳門幣三十萬元。此外,並承擔該劇在藝術節演出的宣傳及票務,提供演出場地。而澳門文化中心小劇院觀眾席座位最多為393席。

2 工務局網頁http://www.dssopt.gov.mo/tc/information/info85.php

3 見Facebook群組「為下一代,我們要文化藝術注入新舊城!!! We Want Land for Art + Culture in New and Old Areas!!!」討論區。

4李展鵬:<在賭場旁邊栽種文藝──澳門的藝術與文學發展>,郝雨凡、吳志良主編《澳門藍皮書:澳門經濟社會發展報告2008-2009》,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第336-337頁。

全文如下:

「澳門對於藝術文化方面的現況一向缺乏詳盡而具體的數據。在本文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常常遇到資料殘缺的情況,例如負責社團登記的身份證明局沒有統計文化社團的數量,政府公佈的每年藝術節及音樂節的相關數據並不完整,民間藝術團體的演出場次、入場人次等資料也沒有專責部門統計,中央圖書館所公佈的澳門圖書出版亦多年沒有更新,至於統計局有關文藝活動的數據也欠清晰。原始資料殘缺的情況下,令人擔心當局如何適切、到位地制定文化政策。例如,文藝活動消費者的性別、年齡、職業分佈如何?有了這些資料,才可以分析市場情況,制定合適政策,訂定發展方向,分配資源運用。可惜,澳門不重視這方面數據的統計與呈現。如果,現在的數據尚且難於支撐一份小小的報告(如本文),一個真正有遠見、有針對性、有前瞻性的宏觀文化政策的制定就更困難。」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