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藝穗節】生之慾

作者:

作品:生之慾
演出:蕭紫菡與她的流浪樂手
時間:2010‧9‧4‧19:45
地點:剝皮寮

這是「蕭紫菡與她的流浪樂手」第二次在藝穗節演出。這次,要詮釋的是一個女外勞的故事。

套我身旁朋友的話(因為我覺得她說得很貼切,不過這個「貼切」或許只是因為跟我想的一樣):「音樂很好,舞蹈很好。不過……故事沒有感動到我。」

音樂真的很好,與上次《流浪記》相較,更有獨創性,曲風也更一致。舞者依舊跳得很賣力、很投入,但可惜的是,台上的那個人似乎不是女外勞Edcel,而是舞者自己。

舞者的個人特質很強,這在舞蹈中或許是一個優點,因為她把她自己全身全心投入。但是,這次「生之慾」要說的是一個女外勞的故事,要怎麼詮釋、怎麼演,才能說服觀眾:「我看到的是女外勞Edcel,不是蕭紫菡。」

我 看見一個「女人」的故事,看見一個女人背著重重的擔、她有夢想、卻被束縛著、她渴望自由、她害怕、她掙扎、與人之間的關係、情感的角力……這些情緒,都可 以在舞者身上看見。但這是一個「女人」的故事,卻不必然是一個「女外勞」的故事;因為我們可以從許多女人身上,看見類似的掙扎。

當然,劇中還是有跟女外勞的連結,她寫的詩、她的故事,但那多半是用口白呈現告訴你,卻不是用舞蹈音樂來告訴你。

舞蹈音樂要做「敘事性」的演出,本來就難,因為它們不屬於敘事語言。

用舞蹈來說故事,是創作者很大的挑戰。尤其,當你要說的「不只是情感」,當創作者欲詮釋一個對象時,這時候的舞蹈動作,有沒有可能跟表達自己時不一樣?如果表達自己是這樣的動作、神情,表達另一個人也是這樣的動作、神情,那麼……

說 得那麼多,其實是因為期望很高。基本上這是一齣各項水準整齊、稱得上精彩的演出。如果我沒有看過《流浪記》,或許不會那麼挑,不會發現兩齣作品的雷同處。 如果是第一次看「蕭紫菡與她的流浪樂手」,會有感動與驚奇,吟唱的部份很動人,舞者的「用力」與「用心」,很感人。但是,作為一個「表演團體」,如果你演 得好,觀眾不會只看你一次演出;因此,每一個新的作品,到底要給觀眾什麼,是創作者的功課也是挑戰。

PS.這次的服 裝和佈景很好(在這個作品中是同一件事)。垂掛的七彩布曼,舞者後來拉做身上的裙,象徵了女外勞的心境,在運用上魔鬼沾也用得巧妙(這個部份也要誇獎一下 舞者,因為一不小心可能就會跌倒)。第二場女外勞身上的萊卡,其伸縮特性正好呈現在女外勞與病人之間的拉扯關係。這兩個部份其實也正是這齣作品中能明顯看 見「女外勞」的設計。燈光也更好了(是自己借來的燈嗎?還是藝穗節提供的燈?)

發表迴響